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0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字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了专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紧密贴近生产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452.
李梅 《世界知识》2020,(5):26-27
2020年2月9日,日本在种子岛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一颗情报收集卫星——光学7号。这样,日本在轨的情报收集卫星达到八颗。在今年1月20日国会施政方针演说中,安倍首相表示,从今年春天开始,日本将在航空自卫队创设"宇宙作战队"(日文所称"宇宙",即中文通称的"太空")。  相似文献   
453.
异翅独尾草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声波技术对异翅独尾草蒽醌类成分提取率的影响,并与传统方法作比较。结果表明,以70%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强化提取10min对总蒽醌的提取率与乙醇回流3次(每次30min)效果相当。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对总蒽醌的提取有显著影响。最佳提取工艺为异翅独尾草用16倍量、90%乙醇在60℃下提取15min。  相似文献   
454.
455.
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杯果木属(Angophora)和伞房属(Corymbia)树种统称桉树,引入我国已有130余年的历史,是重要的工业用材林树种。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种子园建设和70年代后期的种源试验,一些技术显著促进了其进程,主要有:①早期的种子园技术促进了无性繁殖困难树种的有性扩繁;②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推动了优良无性系选育与应用;③20世纪90年代末分子标记技术开启了我国桉树分子育种研究的新纪元;④21世纪初转基因技术为品种创制提供了崭新的手段;⑤刚尝试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桉树育种策略和种质资源是其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已对一些树种制定了育种策略和育种计划,兼顾纯种内轮回选择和杂种无性系的选育,主要经济性状包括材积生长、木材密度、抗病虫和抗风等;累计已收集了近200个树种3 000余个家系的种质资源。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①几个主要树种的轮回选择和世代改良,仅尾叶桉(E. urophylla)进入了第3个世代;②杂交育种的成效显著,培育了目前仍主栽的DH32-29和DH33-27等优良杂种无性系;③无性系育种结合无性繁殖技术(尤其是组织培养)的研发,极大地推动了无性系林业的发展;④开发了多种分子标记,包括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标记,并基于分子标记利用连锁作图和关联分析的方法,在尾叶桉等6个树种中检测了与生长、材性和/或抗逆等性状相关的基因组位点;⑤已对逆境响应、激素和木材形成等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一些功能基因显示了较好的育种应用潜力;⑥已优化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尝试了基因组编辑的可行性。但是,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复杂性和高质量基因组/泛基因组的缺乏,种质资源流失,新无性系缺乏,尚待从头克隆和鉴定具有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基因组选择实用性有待探索,遗传转化率需进一步提高等。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对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的意义是显著的,将有望在高世代改良、种质资源的长期评价、杂种优势的机制与利用、基因组选择的有效应用和转基因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