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04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659篇
系统科学   548篇
丛书文集   1022篇
教育与普及   7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8篇
现状及发展   121篇
研究方法   4篇
综合类   18175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321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277篇
  2019年   391篇
  2018年   416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400篇
  2014年   994篇
  2013年   691篇
  2012年   897篇
  2011年   934篇
  2010年   982篇
  2009年   1105篇
  2008年   1046篇
  2007年   1068篇
  2006年   817篇
  2005年   758篇
  2004年   732篇
  2003年   652篇
  2002年   557篇
  2001年   533篇
  2000年   601篇
  1999年   620篇
  1998年   584篇
  1997年   561篇
  1996年   548篇
  1995年   524篇
  1994年   419篇
  1993年   305篇
  1992年   305篇
  1991年   326篇
  1990年   273篇
  1989年   220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117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78篇
  1983年   64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21篇
  1965年   14篇
  1964年   11篇
  1963年   17篇
  1956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河口地区沉积物的溯河搬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南流江、钱塘江河口地区的现场观测表明,涨潮流是使沉积物溯河搬运的主要动力,而有孔虫和铁皂石则分别代表溯河搬运的“轻”、重矿物。这种海相微体化石和海相自生矿物不仅见于河口地区,而且出现在全新世沉积层中。沉积物溯河搬运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进河床充填层序的形成和解释了全新世太湖地区的某些海侵沉积问题。  相似文献   
212.
基于文献、问卷及实地调查等方法,统计分析监利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和分布特征,并划分了危害等级.结果显示:1)监利市外来入侵植物有18科36属45种,以菊科(Asteraceae)、苋科(Amaranth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为主,共计24种,占比53.3%,其中,菊科植物最多,占比26.7%;2)从生活型来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比97.8%;3)从原产地来看,原产于美洲的种数最多,占比59.6%,欧洲和亚洲次之,均占比14.9%;4)从入侵等级与危害程度来看,有恶性入侵类植物1种,严重入侵类8种,局部入侵类7种、一般入侵类24种和有待观察类5种;5)从分布特征来看,1、2级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新沟镇、毛市镇和棋盘乡等乡镇;3级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周老嘴镇、分盐镇和汴河镇等乡镇;4、5级入侵植物在监利市分布较少,呈零星分布.同时本研究提出监利市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建议,包括关注已入侵植物及其原产地、加快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系统、加强科普宣传等,为我国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3.
以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相容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共混改性聚丙烯(PP),研究在不同相容剂含量下,EVOH对PP基体结晶行为的影响,分析PP/EVOH相容体系的等温结晶动力学,阐明PP/EVOH相容体系中PP相的成核与结晶过程。结果显示:EVOH具有异相成核结晶作用,PP/EVOH相容体系成核温度增加6℃左右;体系加入2 wt%的PP-g-MAH后,纯PP的活化能|ΔE|由392 kJ/mol降低至329 kJ/mol,并随着PP-g-MAH含量增加逐渐增大;加入PP-g-MAH后,体系中PP相的Avrami指数n值由2.21±0.04最高增加至2.80±0.17,表明PP晶体由二维生长转变为三维生长模式;PP/EVOH相容体系的半结晶时间■进一步缩短,但随着PP-g-MAH含量增加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14.
以4-溴-9,9-二甲基芴为起始原料,Suzuki偶联等反应合成了目标4-联苯基-6-[3′-(9,9-二甲基芴-4-基)联苯-4-基]-2-苯基嘧啶.通过1H NMR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通过TG-DSC、UV-vis等表征对目标化合物的热稳定性能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15.
汾河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山西省的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2个角度,利用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计算汾河流域1995—2020年的6期景观格局指数,并获取25年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汾河流域的草地、耕地、未利用地以及水域的面积减少了,建设用地与林地的面积增加了;其中耕地、草地及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较大,表现出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转变的特征。(2)研究区景观总体上呈破碎化倾向,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分布异质性减小。(3)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加,景观形状日趋复杂;林地景观破碎度先增加,景观形状趋于复杂,而后则相反;草地的景观破碎度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减小,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耕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大幅减小但始终保持在第一的位置,耕地作为汾河流域的基质景观优势地位显著下降。总之,自然环境的演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得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通过增加耕地保护力度,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构建流域防护林体系,采取节水政策及建立汾河流域生...  相似文献   
216.
低水胶比复合胶凝体系的水化机理和水化行为较普通水胶比胶凝体系存在一定差异,该条件下传统的水化结论往往不再适用.以不同低水胶比水泥-粉煤灰-矿渣复合胶凝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净浆试件7d水化热,结合水化动力学模型探明了低水胶比、矿物掺合料掺量对其水化行为和水化机理的影响,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低水胶比复合胶凝体系的水化产物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胶比为0.2、粉煤灰-矿渣复掺量小于50%时,复合胶凝体系早期和后期的放热速率无明显差异,此时复掺粉煤灰-矿渣对水泥水化存在一定促进作用,当水胶比增至0.25和0.3时,复掺粉煤灰-矿渣在10~17h抑制了水泥水化;当水胶比由0.3降低至0.2时,胶凝体系最大放热速率呈增大趋势,且水化过程由NG-I-D改变为NG-D,不再经历相边界反应;水化至28d时,水化硅酸钙(C-S-H)的形貌随着水胶比的降低,由纤维状向球状转变.  相似文献   
217.
热管冷却反应堆采用非能动传热技术,热响应速度快,可避免堆芯单点失效,具有功率密度大、寿命长、环境适应性强、工作性能稳定等特点,是目前空间核反应堆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清华大学开发的反应堆蒙特卡洛中子输运程序RMC (Reactor Monte Carlo code),以美国爱荷华国家实验室(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INL)设计的热管冷却反应堆INL Design A为研究对象,选取3种热管工质开展热管冷却反应堆堆芯物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锂热管工质不仅拥有很好的热物性参数,并且使用锂热管工质的热管冷却反应堆缓发中子有效份额最大、中子能谱较硬、燃耗反应性损失最小、增殖性能最佳,有利于热管冷却反应堆堆芯小型化与长寿命。因此,推荐锂为热管冷却反应堆的热管工质。  相似文献   
218.
利用西昌国家基本气象站2021年人工和自动的酸雨观测数据,对TCYII 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和人工系统的降水采样偏差及完整性、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设备硬件及软件通讯的故障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2套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较好。酸雨自动观测系统在采样方式及样品保存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能够保证观测数据更接近于自然雨水的数值,更贴近真实情况。自动观测系统面临单轨运行,它的手动操作设置、部分配件需厂家优化改进。上级主管部门对自动系统测量阈值的设定、采样中出现的漏采、空采、多采等特殊情况,仍需进一步明确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219.
绕组匝间短路是变压器最常见的初期故障类型之一.为了提高轻度故障的诊断准确率,考虑绕组短路电流、绕组温度、电流密度和磁通偏移特征,提出了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的多特征融合诊断方法.首先建立了变压器绕组短路的COMSOL空间模型,将仿真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空间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对变压器轻度故障时进行了故障模拟和故障特征分析,提取其电流特征参量、温度特征参量、电流密度偏移率和磁通偏移率作为故障特征.采用BP网络进行故障识别.变压器的工程诊断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20.
针对目前单孔无针注射器单次注射剂量小、需要多次重复注射的缺陷,提出一种大剂量多孔无针注射器.应用ANSYS Workbench仿真平台对多孔无针注射器的注射流场进行分析,发现多孔无针注射器的工作压力不低于13 MPa;并通过流固耦合分析,得到多孔无针注射器不同直径的应力变化规律,且拟合了不同压力下许用应力与最小安瓿直径之间的关系多项式.根据仿真结果设计正交试验对多孔无针注射器收缩段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优化方案:20°收缩角、1.4的长径比、2 mm的分布圆直径、4.05 mm的收缩段长度和0.165 mm的微孔直径.且通过安瓿的应力分析,验证了优化方案满足材料的力学性能要求.优化结果表明,该注射器具有比传统单孔注射器更大的注射剂量,可达5 mL,注射速度高达150 m/s以上,能击穿皮肤,同时又不致造成过多损伤.试验及动力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