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通过对中碳硅锰低合金钢进行不同温度的亚温淬火,得到马氏体基体上分布数量不同的铁素体(及少量A′)组织,并进行磨料磨损试验。其结果表明,亚温淬火后,保留少量细小均匀分布的铁素体,耐磨性没有明显降低,甚至还有增加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M/F复相组织有较高的冷加工硬化和塑性储备。这对承受严重冲击的抗磨料磨损的机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胡家营遗址出土的12件战国铁器是研究东周时期铜器文化特征、制作技术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的重要资料.为进一步揭示该批铁器包含的科学信息,对其进行了金相组织鉴定、夹杂物分析和碳十四测定.结果显示,14个铁器样品中有6个是韧性铸铁、1个是共晶白口铁、1个是过共晶白口铁、6个是铸铁脱碳制品,包括3个熟铁,1个亚共析钢,1个过共析钢,还有一个样品是外部熟铁,内部过共析钢,且所有样品的制作工艺皆为铸造.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的铁器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23.
绿松石制品在先秦时期的西北地区曾被大量使用,其产源尚待揭示.使用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仪对齐家坪遗址M42、磨沟遗址12座墓葬出土的绿松石制品进行铅锶同位素检测,结果显示齐家坪遗址的绿松石产源应为陕西洛南绿松石矿区,磨沟遗址的绿松石(包括磷铝石)产源应为新疆哈密绿松石矿区.  相似文献   
24.
新疆奴拉赛古铜矿冶遗址冶炼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新疆尼勒克县奴拉赛古铜矿冶遗址的矿石,炉渣,金属样品初步研究表明,该遗址开采,冶炼的是硫化矿石,使用了“硫化矿-冰铜-铜”工艺,流程经历了一次冰铜熔炼和一次还原熔炼。  相似文献   
25.
李延祥教授1985年9月起师从柯俊院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6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是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建立了通过炉渣揭示古代炼铜技术流程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湖北大冶铜绿山、辽宁凌源牛河梁、南京九华山等多处古矿冶遗址进行了研究.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率领研究团队对晋南、河西、辽西、长江中游地区百余处早期青铜冶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近期还开展了早期绿松石开发与产品流布、汉魏时期南方块炼铁冶炼技术、宋元时期煤炼铁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并参与的甘肃张掖西城驿炼铜遗址、北京市延庆水泉沟辽代炼铁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冶炼遗址与墓葬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李延祥教授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多项教育部、科技部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讲研究生课程有冶金考古学、科技考古专题、世界史;主讲本科生课程有世界史、冶金史,201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曾任民盟北京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兼宣传委员.李延祥教授多次来南宁与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指导科技史学科建设.2006年4月起被聘为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指导岭南地区冶金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26.
华人开采锡矿是东南亚开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矿产开发、技术传播、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于一体,是研究近代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重要历史资料。通过对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从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华人的贡献与作用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华人开发东南亚锡矿发生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从技术史的视角探讨华人开发东南亚锡矿及其锡矿业发展兴衰的史实。  相似文献   
27.
倭铅勾金考     
通过对《本草纲目》、《岭南杂记》、《滇海虞衡志》等古籍中有关炼银技术的记载及遗址出土文物的考证,认为中国在明末已经发明“银锌壳”法(即“派克斯”法)提取(金)银技术,此法至迟于清代康熙年间在广东沿海地区被用于从日本进口的含银铅中提取银,在乾隆年间传播至广西、云南地区,成为主要的炼银方法.中国发明和使用“银锌壳法”的年代远早于英国的相关发明.提出“派克斯法”可能有东方根源.  相似文献   
28.
前人对焦炭炼铁的研究大都从字面意思推测,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和考证,更缺乏对这项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技术的辨析和文献考证,认为现有文献不能证明我国在明代就已经使用焦炭炼铁,清初的焦炭炼铁是以坩埚炼铁技术实现的,在清末民国时期我国的传统炼铁技术中并未普遍使用焦炭炼铁。  相似文献   
29.
论我国区域煤炭市场及其价格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煤炭产运销市场总格局,对我国煤炭市场的区域性特征及各不同区域煤炭市场的价格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区域煤炭市场均衡价格模型及煤炭产品销售价格模型。  相似文献   
30.
广西兴业县高岭古代遗址冶炼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岭古代冶炼遗址位于广西兴业县龙安镇腾冲村高岭山腰处,面积约2000m2.作者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秋季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和取样.本研究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研究手段,对兴业高岭冶炼遗址的六个炉渣冶金遗物样品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采用加速器质谱(AMS)碳14断代方法对一份木炭样品进行碳14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炼铁遗址,采用生铁冶炼技术,炼铁渣属锰硅铝系高锰炉渣,炉渣基体以玻璃态为主;该遗址至迟于公元875±35(唐末)开始炼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