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与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内蒙古包头段和喇嘛湾段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与释放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探讨了影响沉积物吸附磷的因素.结果表明:(1)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不仅与沉积物种类和粒径有关,还直接受沉积物含量和初始磷酸盐浓度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各不相同.各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均主要在前8 h内完成,在前0.5 h内无论是对P的吸附速率,还是释放速率均最快,并逐渐达到吸附及释放平衡;(2)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很好地符合线性方程,且等温线穿越浓度轴,存在负吸附,由此获得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EPC0值),分别为0.011 mg.L-1和0.022 mg.L-1.通过EPC0值判断,所研究区域沉积物表现为磷源,有向上覆水释磷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李北罡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5):501-503
研究了用伪极谱法测定镉在氟化物体系中与氟形成配合物的积累稳定常数 .结果表明 :Cd( )在氟化物体系中的伪极谱行为符合可逆电极反应伪极谱理论 .在镉浓度为 2× 1 0 -7mol· L-1、p H=8的条件下 ,测得镉与氟形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 Cd F 、Cd F2 ,其积累稳定常数分别为 2 .95和 3.4 2 ,与文献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DCS-偶氮胂与稀土元素的显色反应。DCS-偶氮胂具有高的灵敏度和好的选择性。试剂和配合物稳定,它们的最大吸收峰分别是530mm和630mm处,RExOy在0-1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可用于测定钢铁中痕量稀土。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黄河固体粒子对Pb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固体粒子对Pb 的吸附作用,绘制了离子交换率(E% )- pH 曲线.实验表明:黄河水pH 值是控制黄河固体粒子对Pb 吸附的主要因素,吸附总量随pH 值升高而增大.固体粒子和Pb 的浓度对吸附也产生一定影响,离子交换率随固体粒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Pb 浓度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离子交换法,研究了黄河中游水体表层沉积物与铜的液 固界面相互作用,并绘出了离子交换率( E% ) —pH 曲线.由此得知,水体pH 值是控制铜离子向固相转移的主要因素,离子交换率( E% ) 随pH 升高而增大;表面沉积物浓度增大,E% 增高,E% —pH 曲线向小的pH 方向移动;而Cu2 + 浓度增大,E% 则降低,使得E% —pH 曲线向大的pH 方向移动,说明它们对吸附物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黄河泥沙与重金属污染物铅(Ⅱ)、铜(Ⅱ)、镉(Ⅱ)的液—固界面交换吸附作用,得到一系列E%-pH曲线,曲线均为正S型.结果表明:①重金属离子铅(Ⅱ)、铜(Ⅱ)、镉(Ⅱ)在水体中主要以 M(OH)+ 形式存在,与黄河泥沙在液—固界面发生一价阳离子交换反应; ② 3 种金属离子在天然黄河水 pH 值范围内(8.0~8.5)与黄河泥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均达到75%以上,绝大部分离子被黄河泥沙交换吸附; ③在体系中加入0.2 mg·L-1的组氨酸,3种金属离子的离子交换率均有所增加,且 E%-pH曲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左移,表明一定量的组氨酸对3种金属离子与黄河泥沙表面的交换吸附起促进作用; ④比较 3 种金属离子的 E%-pH曲线可知,它们与黄河泥沙交换吸附作用的大小顺序为:Cu (II) > Pb (II) > Cd (II).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黄河水中溶液 p H值对 Cu( )、Zn( )和 Cd( )分别与转化沙和未转化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 )的影响 ,并研究了当甘氨酸存在时对上述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百分率的改变 .结果表明 :当沉积物分别为转化沙和未转化沙时 ,其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的影响是不同的 ,且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测和实际是一致的 ;甘氨酸的存在对不同金属离子分别与转化沙和未转化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 ) -p H曲线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黄河水中表积物与镉液-固界面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E(%)-PH曲线,以及河水中甘氨酸的存在对该曲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镉是以Cd(OH)^+形式在沉积物表面进行阳离子交换反应.PH值是控制Cd(Ⅱ)向固相迁移的主要因素,离子交换率E(%)随PH升高而增大,且在天然河水PH为8.0-8.5下接近最大值;2)镉离子浓度由8.9*10^-7mol.L^-1增大到3*8.9*10^-6mol.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