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用大体解剖及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鲵脊髓的形态结构及细胞构筑。其特点是:脊髓纵贯椎管全长;运动神经元分腹内侧群和背外侧群;中间神经元未分化成亚核;髓内感觉细胞尤存;白质中有散在的神经细胞。文中还就大鲵脊髓在进化历程中的位置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温度对禁食大鲵碳代谢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禁食大鲵的碳代谢和氮代谢均上升,其代谢率升高;禁食大鲵的代谢率很低,15℃时,每日每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消耗为0.7g左右,从理论上证明大鲵的耐饥饿能力很强;雄性大鲵比雌性大鲵的代谢率稍高。  相似文献   
13.
氮肥污染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以氮肥的使用量最大,过度使用现象普遍严重,从而引发了环境污染问题,诸如土壤退化、温室效应加剧和生物多样性衰减等。综述了我国化肥的使用和氮肥对土壤、大气、水体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结合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概述了氮肥污染对两栖动物的影响。氮肥对花背蟾蜍受精卵的孵化、蝌蚪的生长发育、变态以及幼体具有严重的危害,揭示氮肥引起的水体污染是引起两栖动物种群衰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光镜、电镜和细胞计数对胚胎发育期虎斑颈槽蛇胸腺内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在胚胎发育11期,胸腺在内出现淋巴干细胞。从胚胎发育11期至出生前(16期),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小淋巴细胞细胞逐渐增多,而大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前淋巴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这一点和B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相同,反映了细胞功能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美两国学者通过对我国一种特有蛙的研究发现,这种蛙能用超声波进行通讯交流,这一现象在非哺乳动物中是非常罕见的。对该蛙的研究论文于2006年4月一经国际著名杂志《自然》发表,立即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安龙县耕地土壤富锗含量特征,以2017—2018年贵州省1∶5万安龙县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采样数据按平均值±3倍标准差删除异常值后,再统计锗含量各类参数。结果显示:耕地土壤中锗含量为0.10~5.32 mg/kg,平均值为1.58 mg/kg,不同成土母质风化物、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中锗含量最大变幅为0.30 mg/kg。安龙县锗含量总体较高,变幅不大,是碎屑岩类岩石中锗含量较高及成壤均一化的结果。同时,圈定了富锗耕地土壤面积208.13 km2,占耕地面积的44.20%,为今后安龙县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富锗农产品、规划用地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10年8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市郊稻田采集到一批蝌蚪,其中姬蛙科的蝌蚪经鉴定为粗皮姬蛙,粗皮姬蛙是一种广布于东南亚的物种。对处于36期发育时期的粗皮姬蛙蝌蚪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描述,并与文献报道的我国重庆南川、台湾、福建德化以及泰国的蝌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海南的粗皮姬蛙蝌蚪的形态特点是体高大于体宽,尾长为体长的1.7倍;口盘位于吻端部,开口指向身体前部。口唇及周围无边缘乳突和副突;生活时背部和尾基部底色淡黄色或淡黄绿色。比较发现,采自海南省海口市市郊的粗皮姬蛙蝌蚪与泰国的粗皮姬蛙蝌蚪在体型和体色等方面比较相似,而与我国重庆南川、福建德化、台湾的粗皮姬蛙蝌蚪有一定差异。这是首次对粗皮姬蛙蝌蚪描述和测量,为姬蛙属蝌蚪的综合修订和物种分化研究等提供了基本信息;并提示有必要进一步从形态量度和口咽腔内部结构方面对粗皮姬蛙不同分布种群进行研究,揭示这一广布种的形态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的发声器官进行了初步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林蛙有独立的前杓状软骨和枕声带,而花背蟾蜍则没有上述结构。花背蟾蜍的声带侧部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并且前端有一对肉质化的纤维小球,喉室末端有一对后膜,而中国林蛙的声带侧部由无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肉质化纤维柱状结构,喉室的末端无后膜结构。前者的声带中部为一对厚度均匀的膜系结构。而后者声带中部在不同区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林蛙的声囊类型为咽侧内声囊,花背蟾蜍的声囊类型为咽下内声囊。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声带中部的相对长度和宽度分别存在显著性和极显著性的差异。最后,初步分析了喉部结构差异对声音产生的影响,为揭示蛙科与蟾蜍科叫声特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鲵嗅粘膜的形态结构。嗅上皮约厚260μm嗅细胞分为有纤毛和无纤毛两类,偶尔可见过渡类型。光镜下检查了大鲵味蕾的形态及分布,味蕾稀疏分布于内鼻孔周围及舌粘膜上皮中。其长度和直径均达100μm以上,是一般其它脊椎动物的两倍。还讨论了上述结构与动物生活习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观察并比较了大鲵、山溪鲵和东方蝾螈储脂器官的大体形态、显微和超微结构.大鲵的脂肪体很小而脂肪小体和皮下脂肪组织发达。而且皮下脂肪的显微结构与其它动物不同;山溪鲵和东方蝾螈的脂肪体发达。而东方蝾螈的皮下脂肪退化.结合进化和行为等方面的资料,认为大鲵脂肪体属于较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类型;脂肪小体和无尾类尾杆骨末端的脂肪小体同源;东方蝾螈皮下脂肪的退化与其复杂的反捕行为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