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目的 研究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储层动用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油田的动静态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一般注采比越高,储层动用程度也越高;平面上砂体分布面积广、连片性好、钻遇率高的小层动用较好,反之则较差;辫状河道沉积的砂体动用程度好于溢岸沉积的砂体;剖面上的动用程度与沉积的旋回性及韵律性有关,一般正韵律的储层动用程度较差,复合韵律的储层动用程度较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用好的小层会越来越好,动用差的小层会越来越差;渗透率大小较其非均质程度对储层动用控制作用更为明显,但当渗透率接近时,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对流体渗流才会起到明显的影响;但也有相反的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 研究例区储层动用程度的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杏北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对含油性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安塞油田杏北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分析各类非均质性对含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方法 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进行研究.结果 研究区储层砂体的平面连续性及物性状况是控制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储层在纵向上粒度韵律性、渗透率非均质对含油性在纵向上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粒度较粗、物性较好的部位往往含油性较好;隔夹层越薄,分布范围越小,油气越容易发生垂向运移,对油气在纵向上的分布也起重要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结论 研究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砂体平面展布、层内岩性和物性差异以及隔层分布等因素影响储层含油性分布.对该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与合油性分布关系的系统研究,对于评价油藏、预测有利含油区带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特低渗的鄯善油田和丘陵油田为例,对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见效见水受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见效见水的控制因素有砂体的连续性、储层的物性非均质程度、射开层数、注采比及地层压力情况;②地饱压差低的特低渗油田,注采比及地层压力情况是注水见效见水的首要控制因素,这类油田应尽早注水保持地层压力;②在某一物性范围内,物性非均质程度比物性好坏对特低渗油田注水见效见水的控制作用更为突出i这一研究结果对同类油田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层水分析数据对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的地层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在研究长9油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分析长9油层组原油地化参数与地层水化学特征,探讨长9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9油层组地层水矿化度平均为28.7 g/L,地层水类型主要为CaCl_2型,其次为Na_2SO_4型及少量MgCl_2型和NaHCO_3型,属于整体封闭的,局部相对开放水文地质环境;从油藏运移的角度来看,长9地层水矿化度与示踪油气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参数(nC_(21)~-+nC_(22)~+)/(nC_(28)+nC_(29))及nC_(21)~-/nC_(22)~+比值有着良好正相关性,长9油藏总是从低矿化度区域向高矿化度运移,且在运移路径上均存在显示地层水化学异常的Na_2SO_4型和NaHCO_3型地层水,其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断层及裂缝等优势运移通道存在的响应,同时CaCl_2型地层水可作为良好的油藏保存条件的响应,因此长9油藏大多分布在Na_2SO_4型和NaHCO_3型地层水分布区域附近的CaCl_2型地层水中;结合油藏分布区地层水化学参数的分布,提出长9油藏聚集的有利水文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研究K—Suslin树(K>ω_1)同ZF+┐AC的相对协调性问题。证明了这样的结论:“存在K—Suslin树+ZF+┐AC”(K>ω_1且为后继基数)相对于ZF系统是协调的。证明方法是在ZFC的一个可数传递模型M(M中存在K—Suslin树T)和其generic扩张M[G]之间构造一个模型N,即M(?)N(?)M[G],使得在N中T仍为K—Suslin树且N(?)+ZF+┐AC,于是便有N(?)存在K—Suslin树+ZF+┐AC。该问题的证明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力迫法。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三塘湖盆地沉积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中国西部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储集岩类型及其成岩作用特点。方法针对三塘湖盆地不同程度的叠加改造特点,开展盆地尺度上储层成岩作用的整体分析。结果二叠纪裂谷盆地的成岩强度大,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原生孔隙丧失多且早,晚期成岩作用较重要,裂缝是油气运聚的通道和空阀,可出现次生孔隙发育带;三叠纪-古近纪拗陷盆地的成岩作用表现为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作用并重,原生孔隙多被保留;晚海西、印支、燕山运动等表生成岩阶段对该区的成岩演化和油气运聚起到重要作用;二叠系中特征的泥云岩和藻云岩可能是在有淡水注入的较高盐度湖泊中经混合作用而形成的。结论三塘湖盆地二叠纪-古近纪的成岩作用特点可作为中国西部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储集岩成岩作用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了解丘陵油田陵2西区三间房组油藏注水在平面上、纵向上的运动规律。方法在充分认识油藏静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压力测试、油井产液剖面、注水井吸水剖面等测试结果,结合注水井和采油井生产数据的动态分析,认识各种地质及生产动态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结果丘陵油田陵2西区三间房组注入水在平面上主要受沉积微相、砂体平面延伸方向及储层物性三方面因素的控制,纵向上受沉积韵律性及层间差异性的影响。结论提出平面上封堵、转注,纵向上封堵、补孔及调整注水压力与注水量等措施,以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可测基数K,有非主K-完备的超滤∪■P(K),由此可得到ZFC的模型∪ltu以及同构于∪ltu的传递模型M.本文讨论了M中序数的一些性质,得出了如下结论:1)若f:K→Ord为函数,则Π([f])为M中序数(Π:∪ltu→M为同构映射);2)M中的基数Π(j_u(k))不为∨中的基数(j_u=∨→∪ltu为自然嵌入);3)Π与自然嵌入ju的复合Π·ju不为满射,由此可推知ju不为满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