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处理对银杏雄株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带叶嫩枝为扦插材料,蛭石为基质,采用全光照喷雾法,研究了不同激素处理、不同单株、有无顶芽等因子对银杏雄株插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木质素酸钠(ASL)处理100年左右树龄的银杏A2单株制成的带顶芽插穗,扦插效果最好,生根率达91.95%。  相似文献   
42.
高温胁迫下不同叶色银杏嫁接苗光响应曲线的拟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采自同一银杏植株上黄叶及绿叶银杏的2年生嫁接苗,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黄叶及绿叶银杏光响应曲线,采用4种常用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和改良直角双曲线模型)分别拟合响应曲线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改良直角双曲线模型为银杏光响应曲线拟合的最优模型。同时,比较不同温度下嫁接苗光合参数(改良直角双曲线模型)发现:在相同温度下,黄叶银杏的光饱和点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显著低于绿叶银杏;当温度升高至阈值时,表观量子效率(Φ)、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显著下降,黄叶银杏温度阈值(4月时为≥28℃,7月时为≥38℃)明显低于绿叶银杏(4月时为≥30℃,7月时为≥40℃)。  相似文献   
43.
以银杏成熟胚诱导的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探讨稀土[La(NO3)3]对其茎段顶芽高度、叶面积及芽苗不定根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处理对芽高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叶片的面积;而稀土对芽苗不定根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银杏的芽苗生根在附加1/2 MS 0.5 mg/L IBA的条件下,最高生根率仅33.3%(44号品种);而以1/2 MS 0.5 mg/L IBA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5~5.0 mg/L的稀土则能显著促进不定根的发生,其中以1.0 mg/L稀土处理的79号品种及0.5 mg/L稀土处理的28号品种生根率最高,分别为66.7%,58.3%,效果极显著,而且生根时间比对照提前7d,根数也明显多于对照。高浓度的稀土(10~20 mg/L)则抑制银杏芽苗不定根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对厚荚相思树施用不同水平基肥(800,1200,1600,2000,2200g/株),研究树木高生长、胸径生长、叶片营养元素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基肥水平以1600g/株为最好,厚荚相思的生长指标、叶片营养元素和叶绿素含量均好于其他4种基肥处理水平,而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45.
银杏花粉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银杏花粉的一般性状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内容包括花粉堆积密度,每克的花粉数目,孢粉素含量,黄酮含量及甙元组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花粉中总黄酮甙含量为095%,主要甙元为山柰酚,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217%,硬脂酸75%,油酸277%,亚油酸60%,亚麻酸162%,花粉壁主要组成孢粉素含量为15%。  相似文献   
46.
江苏绿茶中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及分布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绿茶中稀土元素(REE)含量,研究江苏绿茶的REE组成特征及分布模式。采用微波消解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9个品种的江苏绿茶中15种稀土元素含量,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绿茶的REE、轻稀土和重稀土含量分别为0.917、0.720和0.197μg/g;绿茶明显富集轻稀土,而轻、重稀土间则存在较大的分馏作用;江苏绿茶中的稀土分布模式与江苏镇江土壤和中国大陆土壤(平均值)中的稀土分布模式较接近;江苏绿茶中的REE总量普遍低于2.0 mg/kg,食用安全风险相对较小;轻稀土的生物学效应比重稀土更为显著;稀土元素沿绿茶的迁移传递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47.
涝渍胁迫下3个树种幼苗生理特性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为期60 d的田间模拟试验,以1年生落羽杉、美国山核桃和乌桕实生苗为试材,对3树种在涝渍胁迫下的适应性和生理调节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3树种具有不同程度的耐涝能力。在淹水和渍水胁迫的前30 d,3树种叶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以及抗坏血酸(ASA)、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脯氨酸(Pro)含量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皆呈显著上升趋势。(2)3树种耐涝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落羽杉的耐涝性最强,美国山核桃的次之,乌桕的最弱。在50 d的淹水胁迫期内,落羽杉叶片或根系中的SOD等6个指标的平均增量显著超过美国山核桃和乌桕,而且前者可保持连续增长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美国山核桃和乌桕在水分胁迫30 d后呈现大幅下降趋势。(3)3树种的耐水机制可能与形态建成、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渗透调节等适应性环节的启动有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为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在银杏叶片中的合成代谢规律,确定银杏合适采摘期,以及选育优良的银杏品种,探讨了雌、雄株和金叶(芽变品种)银杏叶片光合生理与黄酮含量的周年变化及相关性。【方法】以银杏种质资源圃的雌株、雄株及嫁接的金叶银杏为材料,对4—11月银杏的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参数、黄酮成分及含量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在整个叶片生长周年动态变化中,雄株银杏的含水量低于雌株和金叶银杏,特别是在6—9月夏季高温时期的差异更显著;雌株银杏的含水量、相对叶面积、叶绿素含量都大于雄株与金叶银杏,特别是在5—8月,但雄株与金叶银杏的相对叶面积增加速度较快;雌株银杏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 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高于雄株和金叶银杏,雌株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银杏叶中黄酮苷含量及总黄酮含量的高点分别出现在4—5月和9月,各银杏叶总黄酮的含量依次为金叶银杏>雄株>雌株;雄株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与槲皮素之间,雌株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与总黄酮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金叶银杏叶色在4—6月为金黄色,其叶绿素含量均比雄株、雌株银杏低,7月转绿后与雌株和雄株差异不大,其光合、黄酮代谢的变化更接近于雄株,且其黄酮合成的能力高于雄株及雌株。【结论】银杏叶的最佳采收期在9月,雄株和金叶银杏更适用于叶用林的培育,雌株的抗逆性高于雄株与金叶银杏,金叶银杏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优良的经济性状,因而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高新技术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智慧林业成为了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智慧林业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3S技术、智能装备及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林业生产和管理业务深入融合新模式。我国智慧林业的发展,在现代林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笔者首先介绍了智慧林业产生的背景、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针对智慧林业发展所进行的顶层设计、项目部署实施、科研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概况;然后系统介绍了林业智能感知、空间信息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虚拟现实和智能装备技术等智慧林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现状;进一步介绍了智慧林业在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精准培育、森林资源监测与经营决策、林火监测预测及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方向上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未来智慧林业的发展目标,展望了智慧林业技术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智慧林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智能算法及硬件的研发和应用,并加强智慧林业理论基础研究;同时,还需在精准多源数据获取的基础上,将现代数据挖掘、模型模拟、智能分析技术融入林业生产的业务流程中,服务林业生产的全产业链,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截干萌芽对银杏高生长、单叶干重、单株叶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第一次截干后,银杏高生长量比对照高,第二次截干后,距地30 cm 截干的处理高生长也超过对照,约为对照的127 % ;②截干后,银杏单叶干重显著高于对照;③第一次截干后,银杏单株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第二次截干后,30 cm 截干高度的处理单株叶产量约为对照的112 % ,且随截干高度的增加,单株叶产量有随着增加的趋势;④截干后,银杏叶中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随截干高度的增加,黄酮含量有下降的趋势。为使银杏叶用园管理方便和获得较高的叶产量和较好的叶质量,建议银杏叶用园应采取截干萌芽这一矮林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