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论长江以南地区岩溶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岩溶(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但多偏重于形态的描述。近来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分化,以岩溶为研究对象的岩溶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部门了,它是处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起来的边缘科学。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岩溶地貌学; 2.洞穴学; 3.岩溶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相似文献   
5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求得相对的平衡,共同富裕,因此中国西部必须紧迫地开发,但因西部的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只能实事求是地适度开发,领先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知识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53.
本文主要从河床地貌方面研究荆江,着重提出荆江河曲具有五个显著的地貌特征。文中还从地质、地貌、水流特征、人类活动等因素探讨了荆江河曲的形成和演变,并强调指出上、下荆江在各自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矛盾斗争中,具有不同演变规律,而水流又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对于研究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的荆江河曲演变的趋势和发展江汉平原商品粮基地的生产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4.
本文根据我们多年在湖北进行野外调查研究所积累的实际资料,就湖北岩溶地貌中的形态、发育特征和规律,发育历史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特别是强调论述了湖北岩溶地貌发育的五个独具风格的特征。最后还着重指出了湖北岩溶地貌发育的鄂西、山原、三峡三个主要时期,对了解湖北岩溶地貌发育的来龙去脉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5.
本文提出新地貌运动、冰川、黄土、古人类的同步发展,体现了第四纪的本质特征。以此作为主要标志,根据古地磁年代学及其他方法测定,第四纪的下限应在距今300万年之前。  相似文献   
56.
自然地理学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发展比较迟缓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而在于过去没有很好地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研究自然地理学的领域中来,即没有很好地以唯物辩证法来认识自然综合体,没有完整地建立起自然地理学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以推动自然地理学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7.
本文认为气候从第三纪的中新世开始变坏,到形成有一系列冰期和间冰期相互交替的第四纪,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同时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二者同步发展,而且一起进入第四纪才都发生突变。文中特别强调指出,第四纪大冰期的降临所带来的气候变化是促使古猿向人转化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以野外考察及室内分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两个典型剖面,通过区域对比,重新厘定太行山东麓第四纪地层层序为:早更新统黄壁庄组,中更新统渡口组,晚更新统早期北冶组,晚更新统晚期娘子关之组以及全新统。充实了前三套地层冰川成因的沉积学与孢粉学证据。首次提出娘子关组属冰缘流水沉积。认为第四纪以来太行山东麓经历了冰期、间冰期、冰期、温暖期,冰缘期,冰后期八个阶段的冷暖波动。  相似文献   
59.
论述了中国现代卓越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毕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历程,及其为中国地质科学作出的重大贡献,《李四光全集》是他发展地质学的成功记录和科学总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共八卷,中英文各半近400万字。  相似文献   
60.
戴维斯学说与现代地貌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