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昝瑞光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2)
主要运用C-带技术研究了滇池两种类型鲫鱼的染色体,表明:1.低背型鲫鱼确具一对X、Y性染色体,X以短臂由结构异染色质构成为主要特征,但也可根据长度和着丝点位置识别;Y还不能被准确识别,但可确信它比X染色体小得多。2.高背型鲫鱼有162条染色体,其中包括3条X染色体和10±个超数染色体;可初步把它判定为核型上经受了重大改变的、进行产雌孤雌生殖的三倍体种群。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鱼巴亚科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宽头四须鱼巴(Barbodes laticeps)、抚仙金线鱼巴(Sinocyclocheilus tingi)和滇池金线鱼巴(Sinocyclocheilus grahami)4种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DNA序列402bp,结合已知的云南倒刺鱼巴(Spinibarb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和细尾长臀鱼巴(Mystacoleucus lepturus)的同源序列,组成1个6种代表鱼巴亚科5属鱼类的数据集.选用已知的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作为外群,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倒刺鱼巴属(Spinibarbus)和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四须鱼巴属(Barbodes)和长臀鱼巴属(Mystacoleuc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金线鱼巴属(Sinocyclocheilus)和它们的关系不能确定.上述结果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滇池高背鲫同工酶发育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技术,对滇池高背鲫的成熟卵和胚胎之不同发育时期的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和碱性磷酸酶(ALP)同工酶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从未受精卵到肝形成期的整个发育过程中,ADH和GDH两种同工酶均未检测出酶活性;ALP在肝形成期以前也一直未表达,在肝形成期表达了一条酶带且有较高活性.ALP的出现与滇池高背鲫肝组织的分化以及功能的建立之间表现出了高度的同步性,表明此酶带的出现与新个体生命活动加强,尤其与因摄食活动开始后消化系统的肝、肠、胃等的结构与功能的分化有关,是胚胎细胞核中相应基因开始表达的结果.此研究可为滇池高背鲫种群的生化遗传结构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描记采于广西天鹅县板么乡一洞穴的金线鱼巴属一新种,以采集地县名命名为天鹅金线鱼巴Sinocyclocheilus tianeensis Li,Xiao et Luo.sp.nov.新种与产于乐业的鸭嘴金线鱼巴S.anatirostris Lin et Luo相近,但有下列特征可明显区别①新种体被密集细鳞,后者裸露无鳞;②新种眼虽退化,但仍能见到隐于膜下的小眼,后者眼已完全退化成盲眼;③新种体色紫褐色,后者无色呈半透明状. 相似文献
15.
金线巴鱼属两亚种mtDNA的序列变异(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抚仙金线巴鱼和滇池金线巴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及分析。发现①两亚种间共有38个变异位点,占总位点的10.9%;②转换明显多于颠换,且第三位置上的同义突变最为常见;③两亚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114,高于已研究过的淡水鱼类种内遗传距离的最大值,接近种间的较高值,是否仍然把它们视为同种的两个亚种看来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滇池高背型鲫鱼雌核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池高背型鲫鱼是三倍体的雌性种群。杂交实验证明,它的成熟卵球,能被不同亚科、不同属的鱼类以及种内二倍体鲫鱼、金鱼等的精子激活而进行雌核发育、並孵出正常的鱼苗。受精细胞学也证明,同种或不同种鱼的精子都能进入卵内;但入卵后不形成雄性原核,更没有与卵的雌性原核相结合,卵裂的核只是卵核本身,所以可以断定,滇池高背型鲫鱼的生殖方式是雌核发育。不过受精中,雌雄原核虽无结合,却出现两个雌性原核的结合,我们推测他们是极体融合的结果。这个现象,在他人有关鱼类雌核发育的报告中,都未见报道。这究竟是个必然现象还是个偶然现象,尚须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