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67篇
系统科学   44篇
丛书文集   85篇
教育与普及   5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79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5篇
  1961年   6篇
  1956年   3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61.
利用野外调查、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能散X射线光谱分析等手段对浙江新昌丹霞岩壁风化性质和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风化作用在纳米-微米尺度上化学过程特征明显,沿整个岩面以及与外部环境相通的裂隙面持久地进行着(并有生物作用的广泛参与),局部形成微细裂隙,推测其成因与风化过程中矿物体积胀缩引起的局部应力变化有关.在肉眼可见的毫米-厘米尺度上,风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岩面的片状剥离和粒状崩解.推测其机理与微观风化作用形成的物质结构破坏和微细裂隙拓展有关.在米级和更大的空间尺度上,重力过程特征明显.但其作用机理仍与微观风化过程沿裂隙向岩石内部的穿插有关,后者导致裂隙不断展宽和加深.崩塌等重力过程可以理解为微观风化效应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后的突变产物.微观风化研究把人类对风化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扩展到微米-纳米尺度,在理论(如中小尺度地貌的成因机制)和应用(如建筑物防腐和文物保护)两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城市整体的空间布局对于24 h便利店营业网点的选址及其经营有着很大的影响.针对目前有关24 h便利店的选址研究中缺乏对夜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影响24 h便利店营业网点选址的各类因素进行叠加分析与量化研究,建立24 h便利店营业网点选址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厦门市思明区24 h便利店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可靠,能够为城市24 h便利店营业网点的选址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3.
为了提高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的转子位置估算精度,研究一种以反电动势信息作为扩展变量的扩展滑模观测器(ESMO)。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设计了一种简化的滑模系数的设计方法,并着重分析了系统的抖振现象与反馈增益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滑模观测器,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的切换函数,通过合理的设计切换函数的参数,可以有效的减少稳态误差和抑制抖振现象。最后利用软件锁相环结构来提取电机位置信息和转速。经仿真验证,设计的观测器能够获得满意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64.
开展旅游景区经济价值测评研究是促进旅游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采用旅行费用法(TCM)和条件价值法(CVM),依据问卷调查与统计年鉴数据,以青海湖景区为案例开展湖泊型旅游景区经济价值综合评估。研究结果显示:(1)2014年青海湖景区的经济价值为2.402 590 9×10~(13)元,其中使用价值为2.402 586 2×10~(13)元,非使用价值为4.735×10~7元,反映了目前青海湖景区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2)使用价值中生态服务价值为2.401 609 0×10~(13)元,游憩价值为8.522×10~9元,文化科研价值为1.250×10~9元,表明青海湖景区的保护是第一位的,开发是第二位的;(3)非使用价值中存在价值为2.599×10~7元,遗产价值为1.744×10~7元,选择价值为3.92×10~6元,表明人们对青海湖景区资源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责任感及成效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最后,提出了科学评估旅游景区经济价值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5.
设计了一种低剖面覆层微带天线,兼具高增益、低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特性。覆层单元上表面为加载集总电阻的方环贴片,具有吸波和部分反射特性,下表面为"十"字开槽的金属镀层,将覆层与上表面加载同相反射特性的AMC单元的原始微带天线一体化设计,因覆层厚度可作为部分反射路径以及加载同相反射AMC单元,极大降低剖面。另一方面覆层上表面与AMC单元形成Fabry-Pérot谐振腔,改善天线辐射特性。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原始天线,该覆层天线在整体厚度只有7mm的前提下,反射系数|S11|-10dB带宽由原来的13.84~15.24 GHz稍频偏到13.8~15.36 GHz;增益也得到较好的改善,在14.40~15.42GHz增益提高了3dB以上,最大提高增益6.29dB;天线在6~17GHz频段内有不同程度RCS的减缩,在宽角域内实现了RCS减缩,其中6dB减缩带宽为8.86~13.56GHz,最大减缩量为14.8dB。  相似文献   
66.
辩护律师追责二元体制有其历史演变的渊源和职业主义理论基石,该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有辩护律师规模扩张和身份转变、辩护律师刑事责任适用频繁和行政责任与纪律责任区分不明。在辩护律师追责范式的域外比较方面,美国的法院主导模式、德国的律协主导模式和日本的律协独享模式值得借鉴,律师协会完全自治缺乏普适性,由其享有部分监管权反映了现代法治国家分权治理的基本原则。辩护律师追责二元体制的改革路径包括二元体制下的司法化改革、实现宏观监管和微观追责相对独立、纪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有效衔接。辩护律师承担民事赔偿应纳入监管体系,实现从“二元”体制到“准三元”体制的转变,促进辩护律师追责体制的立体化。  相似文献   
67.
不同轮伐期巨尾桉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轮伐期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从经济视角科学确定人工林的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短(7a)、中(13a)、长(21a)轮伐期的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轮伐期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Stand volume,SV)、营林成本、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和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进行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随着轮伐期的延长,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持续增长,7a、13a、21a轮伐期的蓄积量分别为144.95m~3/hm~2、346.97m~3/hm~2、553.69m~3/hm~2。随着轮伐期的延长,巨尾桉人工林净现值不断增加,在12a时达到最高值(30 297.61元/hm~2),之后逐渐降低,7a、21a轮伐期的净现值分别为17 239.86元/hm~2、22 008.59元/hm~2。内部收益率在13a开始趋近峰值(53.32%),明显高于7a时的39.29%。【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既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又可大幅提升蓄积量。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不同培肥措施对植物多样性的作用规律,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两种不同林地清理(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和3种不同培肥措施(加炭C、加氮N和套种绿肥)处理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林地清理和培肥措施的独立和交互作用对桉树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4年后,火烧清理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人工清理林地(P0.001);两种清理方式下加C、加N和套种绿肥均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但优势种保持不变,均为蔓生莠竹、弓果黍、小花露籽草和五节芒(套种绿肥中的小花露籽草除外),显著降低植物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两种清理方式各处理林下植物功能群谱完全相同,均表现为禾草植物木本植物蕨类植物藤本植物杂草植物入侵植物;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条件下,加C、加N、套种绿肥处理均极显著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林地清理方式与不同处理的交互作用也对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产生极显著的影响。【结论】火烧和人工清理林地及加C、加N、套种绿肥等培肥措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影响。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视角出发,在桉树人工林的经营中应尽量减少加C、加N和套种绿肥等培肥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阐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林地的桉树红锥混交林中,设置生物炭和氮添加的控制实验,研究生物炭和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效磷(AP)和有效钾(AK)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人工清理林地时,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0~40cm土层的AP含量;氮添加极显著增加了0~10cm土层的SOC、TP、AP含量和C∶N;10~20cm土层的SOC、AK含量,20~40cm土层的AP和AK含量也显著增加;而0~10cm土层的N∶P则极显著降低。林地清理方式为火烧清理时,生物炭添加极显著增加0~10cm土层的TP含量,而0~10cm、10~20cm土层的SOC和AK含量,0~10cm土层的C∶N,10~20cm的AP∶TP、C∶P以及0~10cm、10~20cm、20~40cm土层的AK∶TK显著降低,0~10cm土层的AP含量、AP∶TP、C∶P和N∶P更是极显著降低。氮添加显著降低10~20cm土层的N∶P以及0~10cm土层的AP∶TP,0~10cm土层的AP含量以及10~20cm的TN含量下降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人工清理林地条件下,实施生物炭和氮添加有利于提高桉树红锥混交林的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70.
【目的】深入探讨不同轮伐期对巨尾桉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为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确定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伐期为短(7a)、中(13a)和长周期(21a)的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轮伐期桉树林分生物量、碳固存、年平均固碳量的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桉树林分碳固存的影响。【结果】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随着轮伐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由7a轮伐期的(75.81±5.12)t·C/hm~2增至13a轮伐期的(180.11±19.97)t·C/hm~2以及21a轮伐期的(192.08±16.50)t·C/hm~2,方差分析表明,13a和21a轮伐期的总生物量碳显著高于7a轮伐期,而13a和21a轮伐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巨尾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随轮伐期延长而显著降低,由7a轮伐期的(89.99±0.35)t·C/hm~2、13a轮伐期的(85.42±0.76)t·C/hm~2下降到21a轮伐期的(74.64±0.24)t·C/hm~2。7~13a仍是巨尾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迅速增长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由7a时的10.78t·C/(hm~2·a)迅速提高到13a的19.54t·C/(hm~2·a),增长81%;21a时巨尾桉人工林进入固碳能力下降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降至3.78t·C/(hm~2·a),固碳能力只是13a的19.34%。【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最佳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这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