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通过眼动跟踪实现精确瞄准注视目标,将成为无人武器的重要操控方式.标定是眼动跟踪的重要环节,受人眼观察及眼动生理特性影响,不同的标定界面会使人眼产生不同的注视效果.通过改变标定界面的背景及标定点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要素,采用最小二乘回归的方法建立视线估计映射模型进行标定,进行5×5均匀分布25点注视测试,对比分析设计的27组标定界面的注视准确度和精密度,选出最佳标定界面,以此研究人眼对标定界面的注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27组标定界面中1号界面的注视准确度最好(0.69°±0.43°),24号界面的注视精密度最好(0.27°±0.083°);以注视准确度为主、兼顾精密度的准则,1号标定界面为最佳标定界面.   相似文献   
242.
利用传统陶瓷工艺制备了MnO2(0~0.4wt%)掺杂[Bi0.5(Na1-xAgx)0.5]1-yBayTi O3(x=0.06,y=0.06)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掺杂对该体系陶瓷的结构、压电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的压电常数d33随锰掺杂量增加而减小;适量锰离子的引入可降低介电损耗tgδ,提高机械品质因数Qm.当锰掺杂量达到0.4wt%时,陶瓷的压电性能大幅度降低.锰含量为0.15wt%时该体系陶瓷具有较好的性能压电常数d33=160pC/N,机电耦合系数kp=34%,kt=52%,介电常数εr=804,机械品质因数Qm=163,介电损耗tgδ=2.0%.  相似文献   
243.
纤维素是自然界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占植物碳含量的50%以上。在植物中,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组分和承重元件,由纤维素合成酶复合体(CSCs)在质膜上催化合成。笔者综述了纤维素合成酶(CESA)的类型、结构、互作基因及关于CSCs结构、组装、运输的研究进展。植物细胞壁分为初生细胞壁和次生细胞壁,不同类型细胞壁中控制纤维素合成的CSCs由不同类型的纤维素合成酶(CESA)构成,且CSCs中CESAs的比例可能具有物种特异性。大多数植物中CESAs的化学计量比都是1∶1∶1,但在杨树的应力木组织中次生细胞壁相关CESAs的化学计量比为8∶3∶1。CSCs在高尔基体上装配并通过跨高尔基体网络分泌到质膜,而质膜上CSCs的丰度和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纤维素的定向沉积。纤维素的合成和定向沉积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多个关键基因通过与CSCs中特定CESA互作来识别和调控CSCs的运输。CESAs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是影响纤维素合成的重要因素,油菜素甾醇等激素能通过调控CESAs的表达来控制纤维素的合成。未来在CESA功能、CSCs结构模型、CSCs中不同类型CESA所占比例、CSCs组装和运输与纤维素合成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CESA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等方面可运用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开展工作,从而完善植物纤维素合成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44.
竹子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人们利用竹子资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 000年以前,但直到18世纪后期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竹子是禾本科植物中一个特殊的类群。现代植物分类的奠基人林奈在《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一书中,还只是将全世界的竹子归为芦竹属的一个种Arundo arbor,直到1789年,竹子才从芦竹属(Arundo)独立出来,成立了簕竹属(Bambusa)。自竹类被认识到有别于其他禾本科植物至今,有关竹子的形态学、解剖学、系统分类学、生理学、生态学、细胞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对竹类植物各个器官的发生、发育和衰老过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笔者对竹类植物的根、地下茎、竹秆、竹叶和生殖器官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分析了目前竹子发育生物学领域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建议竹子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应关注细胞分裂、分化和形态建成的全过程,明确整个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植物发育全过程每个环节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