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9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6篇 |
丛书文集 | 52篇 |
教育与普及 | 5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8篇 |
现状及发展 | 4篇 |
综合类 | 14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为了实现超疏表面上液滴的接触角测量,提出了基于液滴局部轮廓的接触角测量方法,通过超疏水表面的接触角测量实验对所提出的测量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液滴局部轮廓的接触角测量方法能有效稳定地测量出超疏水表面上的液滴接触角值;实施提出的接触角测量方法时需要测量点均布在液滴高度的2/5范围内的液滴轮廓上;基于液滴局部轮廓的接触角测量方法中接触点的选择误差对接触角测量结果的影响是可控的。可见基于液滴局部轮廓的接触角测量方法可用于表征表面的润湿性能。 相似文献
82.
曾铃;张华麟;戚双星;刘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2(11):4181-4189
为探究湿力耦合作用下炭质泥岩的崩解特征,开展炭质泥岩在竖向荷载及干湿循环下的崩解试验,研究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质量分数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并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建立不同荷载作用下炭质泥岩崩解过程中能量耗散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崩解次数增加,大粒径泥岩不断崩解并逐渐消失,小粒径泥岩崩解物的含量逐渐增多,最终逐渐趋于稳定;在崩解过程中,炭质泥岩表面能累积量先明显增加,后趋于不变;在0,50,100和200 kPa荷载作用下,前3次崩解后表面能累积增加量最明显,分别为26.24,38.05,52.81和80.66 J;拟合得到荷载作用下炭质泥岩崩解过程中能量耗散预测模型,从能量耗散与释放的角度研究炭质泥岩崩解的真正原因,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飞行器前体和Bump型面是乘波体思想在飞行器部件设计中的两大经典案例,可有效提升飞行器总体气动性能,已经成为飞行器总体设计的核心技术。为寻求乘波前体和Bump型面的最优设计以提升飞行器设计效率,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乘波前体和Bump型面的优化设计方法。采用密切锥理论和圆锥绕流流场生成初始的乘波前体和Bump型面,并通过面元法快速预估气动性能;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的代理模型和遗传算法NSGA-II对乘波前体和Bump型面快速优化;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乘波前体和Bump型面的流动机理。优化后的乘波前体升阻比提升了25.6%,体积提升41.4%。Bump型面阻力系数减少10.9%,横向压力梯度增加12.1%。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乘波前体和Bump气动型面的设计优化,对飞行器整体气动性能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在工程应用中具有重大潜力。 相似文献
84.
85.
86.
本文按照H. Ohmoto的理论,采用四组份模式,重新推导了热液体系中含碳物质碳同位素组成的计算公式,并将其水溶离子反应平衡常数的离散数值拟合成温度的连续函数。在此基础上,编制了Basic源程序,由计算机完成各种参数的计算及logfO_2-pH图的绘制。从而阐明热液体系中各种条件下,环境(包括物理化学参数和物质来源)对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А.ПюГуляев和M.Cohen早期研究高速钢的冷处理曾指出,室温停留将导致奥氏体在另下温度时马氏体转变的稳定化。Cohen并指出,冷处理时的冷却速度对另下温度的相变并无影响。证明184高速钢在另下温度时形成恒温马氏体。曾测定P9及184钢在—60℃以下停留时恒温马氐体的形成及冷处理后钢的金相组织。但也有很多作者并未发现在另下温度停留时对转变所发生的效应。对于高速钢在另下温度时相变的其他问题尚缺之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炉渣作为粘结剂的新型自硬砂,指出了在暑季和冬季的配方、性能及生产实践结果。所用炉渣为电炉炼钢的还原渣,是废物利用,变害为利。实践表明,炉渣自硬砂的性能与水玻璃自硬砂类似,但出砂性极好,是当前铸铁件替代水玻璃自硬砂制造泥芯的一种有生命力的新型自硬砂。 相似文献
89.
湍流燃烧的简化的联合PDF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同时满足工程应用中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联合三维高斯分布的 PDF模型 ,将其用于后台阶突扩燃烧室中甲烷燃烧的数值模拟。由于充分考虑了组分浓度、温度的一阶矩以及它们的二阶自关联矩和互关联矩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得到的火焰形状和温度分布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上都比 EBU模型和 Arrhenius模型合理。因计算量较小 ,模型在工程实际中 ,特别是污染物生成的数值模拟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0.
以1,4-双(5-(4-吡啶基)四唑基)丙烷(4-bptzp)和1,3,5-三(4-羧基苯基)苯(1,3,5-HBTB)为混合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的过渡金属镉配合物[Cd(4-bptzp)(1,3,5-HBTB)]CH3 CN,并通过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