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0篇 |
教育与普及 | 10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2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层理性泥页岩地层钻进过程中,极易发生井壁失稳问题,严重影响了钻井作业效率,增加了勘探开发的成本。探索了层理性泥页岩地层的井壁失稳机理,开展了考虑钻井液作用下层理性泥页岩地层在真实三向应力状态下的井壁稳定性预测模型研究。研究表明:忽略中间主应力的影响不能准确预测层理性泥页岩地层坍塌的风险;钻井液滤液沿层理面的渗流会降低层理面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并随时间的变化显现出快速降低和平缓降低两个阶段;改进的层理性泥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分析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地应力状态和井壁岩石的力学特性,现场应用表明其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层理性泥页岩地层的井壁稳定性。 相似文献
52.
降雨是导致和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据调查中国大约68%的滑坡灾害是由于降雨作用所致。为揭示降雨诱因与边坡岩土体劣化变形之间的关联性,以大广高速新丰段边坡为例,对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展开研究。通过建立降雨与开挖条件下的大广高速新丰段边坡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滑坡应力场和位移云场演变规律,确定了滑动面埋深(H=14 m)和滑动面地表出露位置,并发现滑动面出露处呈“后缘张拉V形裂缝、舌部挤压隆起变形”为主的破坏模式,坡面以蠕滑变形为主的破坏模式;开展新丰段边坡“耦合锚索框架梁+抗滑桩”加固设计及可行性数值模拟分析;最后,在新丰段边坡上建立了公路边坡滑动力综合在线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揭示了滑动力随降雨量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抗滑桩加固位置,坡体Z方向变形量减小,最大变形量仅为9 mm,满足边坡控制要求。可见,为类似公路高边坡的安全监测和变形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3.
54.
利用电化学方法还原二氧化碳(CO2RR)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开发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电催化剂是该技术发展的核心关键.在众多CO2还原候选材料中,过渡金属卟啉、酞菁等大环分子化合物因具有结构明确和功能可调等特点,在实现高效CO2RR催化性能和探究结构-性能内在关系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基于此,本文总结了过渡金属大环分子催化剂电化学CO2还原制备碳一(C1)产物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重点讨论了不同改性策略及电解池设计对于生成一氧化碳的选择性、稳定性、单位催化活性以及电流密度等性能的影响.随后,探讨了分子催化剂在生成甲醇和甲烷等多电子还原产物的催化潜力.最后,聚焦该材料体系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关键挑战,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55.
<正>1与实际联系密切概率论和微分方程是与实际联系最密切的两个数学分支,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正好体现了这个特点,如两个最典型的例题:(1)五个纸签,其中两个纸签内写着"有"字,三个纸签内不写字,五人依次抓取,问各人抓到"有"字纸签的概率是否相同;(2)对以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机器调整得良好时,产品的合格率为98%,而当机器发生某种故障时,其合格率 相似文献
56.
57.
58.
59.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早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带来许多颠覆性的变革。如今,网络技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给学习带来了新契机。2008年,两位加拿大学者基于一项在线课程的实践,提出了MOOC的概念。2011年,塞巴斯蒂安·史朗与彼得·诺维格合作创建的《人工智能》网络课程,获得了来自195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并有2.3万人完成了课程学习。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