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0篇
系统科学   21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8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4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60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3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7篇
  193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过去曾有人用光热刺激家兔鼻子引起的抬头动作作为研究药物镇痛作用的指标。我们把光热刺激改为电刺激,每当以电刺激家兔的鼻中隔时,家兔便出现一甚为典型的防护性的抬头动作。我们称之为抬头反射。我们曾用这一反射的阈值作为指标研究了针刺家兔四肢的某些“穴位”的镇痛作用。由于针刺“穴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外周刺激,所以我们想用強度和作用时间受控制的电流来刺激外周神经的中枢端,观察它们对  相似文献   
52.
談汎美主義     
近來美国和南美各國又熱烈討論汎美主義問題及其對於國際局勢的意義。美國提議締結美洲大陸的聯防條約,巴西、玻里維亞、墨西哥和厄瓜多等国紛纷響應。這實際上就是建立西半球的軍事同盟。而這一切正就是汎美主義为出發點,以汎美主義为理論根據的。但是什么叫做汎美主義?汎美主義的理論根據究竟在什麼地方?汎美主義的目的又是怎樣呢?這些問題都是值  相似文献   
53.
规范的中文名词需对概念的科学定义反映得贴切。所谓“科学定义”,是指在科学上完满的定义。所谓“完满”,是指所下定义与概念的外延相等,既未缩小又未超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判断对一概念所下定义是否完满,即完满定义的判据是什么。一先来看一个实例:<例一>,《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里对“钢”所下的定义是:“含碳量0.025-2%的铁基合金的总称”。按此定义,含碳量为2.00-2.30%、我国标号为Cr12的冷形变模具钢等就不叫“钢”了;而含碳量为0.50-0.85%、我国标号为STsi14的高硅耐蚀铸铁等等就又叫“钢”了。由此可见,“钢”的上述定义是不完满的,也是不正确的。象这样的例子,在词典之类的术语集里常常出现。下面再列举不同来源的几个:<例二>“亚共析钢(hypoeutectoid steel)〔冶〕含碳量低于0.8%的钢”〔1〕。按此定义,含碳量为0.6%、含锰量为4%的共析钢,含碳量只有0.4%但完全退火组织中已含有二次碳化物(包括二次渗碳体)的某些高合金钢(过共析钢),就都叫“亚共析钢”了。<例三>“过共析钢(hypereutectoid steel)〔冶〕含碳量高于0.8%的钢”〔1〕。按此定义,含碳量只有0.4%但完全退火组织中已含有二次碳化物(包括二次渗碳体)的某些高合金钢(过共析钢),就不叫“过共析钢”了。<例四>“二元合金(binary alloy)〔冶〕由两种主要金属成分组成的合金”〔1〕。按此定义,由一种金属元素与一种非金属元素(比如铁与碳)组成的合金,就不叫“二元合金”了。<例五>“无磁性钢(nonmagnetic steel)〔冶〕含有约12%锰,有时含有少量的镍的合金钢;在常温下几乎没有磁性”〔1〕。按此定义,完全退火状态没有铁磁性的奥氏体不锈钢(例如含铬18%、含镍8%的不锈钢)等就不叫“无磁性钢”了。<例六>“化合碳(combined carbon)〔冶〕铸铁中以碳化铁形式出现的碳”〔1〕。按此定义,钢中以碳化铁形式出现的碳以及钢和铸铁中不是以碳化铁形式而是以其它种碳化物形式出现的碳,就都不叫“化合碳”了。<例七>“铁素体:碳溶于α-Fe或δ-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2〕。按此定义,不是碳而是氮或其它间隙式元素”溶于α-Fe或δ-Fe中形成的间隙式固溶体以及不是间隙式元素而是代位式元素(例如Cr、Ni、Si等等)溶于α-Fe或δ-Fe中形成的代位式固溶体,就都不叫“铁素体”了。<例八>“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Fe+Fe3C),一般以一片铁素体一片渗碳体相间呈片层状存在”〔2〕。按此定义,以铁素体片层和渗碳体以外的碳化物片层交替重叠而构成的珠光体(例如,我国标号为Cr12钢中的珠光体——由铁素体片层和(Fe,Cr)7C3型碳化物片层所构成),就不叫“珠光体”了。<例九>“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在合金钢中则是碳和合金元素溶于γ-Fe中所形成的固溶体”〔3〕。按此定义,Fe-N系、Fe-Ni系、Fe-Cr系、Fe-Cr-Ni系、Fe-Cr-Mn系等等之内的奥氏体(都不含碳),就都不叫“奥氏体”了。<例十>“莱氏体:铁-碳系中,奥氏体和渗碳体的共晶体”〔4〕。按此定义,除了铁—碳二元系以外的铁基合金中的共晶体以及不是奥氏体和渗碳体两者组成的共晶体(例如高速工具钢、Cr12型高合金工具钢中的莱氏体),就都不叫“莱氏体”了。由上面对十个定义的分析可见,这些定义都是不完满的,也是不正确的。给概念下了不完满的定义这个问题,不仅我国词典类资料中常出现,而且其它国家的词典类工具书中也常出现,比如,上列实例二—实例五所列的定义,经查对,都是译自“McGraw-Hil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1978”;而实例六的定义,是译自“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C.Collocott et al,1974.”。这后两种词典都是广为使用的英文科技词典。由此可见,给概念下不完满的定义,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出现不完满定义考其原因,多半是由于将概念在某局部的属性(或特征)被当作了它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上列十例皆如此);有时则是由于与当今的世界科技水平不相符合,即所反映的是过去某一时期(比如只是50年代甚至更早)的概念。为使我们当前的定名工作中不因依据的定义不完满而定名不当或错误,为使以后撰写定义时不出现不完满的定义,探索“定义完满与否的判据”,是十分必要的。二由于编辑本专业多语种释义词典的需要,我们曾经对诸多中外文词典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凡一名词给了不完满的定义者,其‘否命题’都不能成立。比如,对前面<例一>所列定义而言,其‘否命题’是“凡不是‘含碳量0.025-2%的铁基合金’都不叫‘钢’”,由该例中对它的分析可见,此否命题是不能成立的;对<例二>而言,其否命题“凡不是‘含碳量低于0.8%的钢’都不叫‘亚共析钢’”,也不能成立;对<例三>而言,其否命题“凡不是‘含碳量高于0.80%的钢’都不叫‘过共析钢’”,亦不能成立;余类推。若将“钢”定义为“初始状态为铸造状态(或者说是‘以液体状态出炉’)、在某些温度区间内可予以形变加工的铁基合金’,则其否命题“凡不是‘初始状态为铸造状态,在某些温度区间内可予以形变加工的铁基合金’都不叫‘钢’”,能够成立。若将“亚共析钢”定义为‘其化学成分为低于共析成分的钢”或者“其完全退火组织为粗珠光体+先共析铁素体的钢”,则其否命题“凡其化学成分不是低于共析成分的钢’都不叫‘亚共析钢’”或者“凡其完全退火组织不是粗珠光体+先共析铁素体的钢’都不叫‘亚共析钢’”,皆能成立。若将“过共析钢”定义为“其化学成分为超过共析成分的钢”或者“其完全退火组织为粗珠光体+二次碳化物(包括二次渗碳体)的钢”,则其否命题都能够成立。若将前面所列其余实例中的“名词”分别给出下列定义,则其否命题都能够成立:(1)二元合金:由两个组元(其中至少一个为金属元素)形成的合金。(2)无磁性钢:实际上没有铁磁性从而不能予以磁化的钢。(3)化合碳:在铁基合金中,与铁和/或其它金属元素形成的金属碳化物里的碳。(4)铁素体:铁与一种或数种其它元素(或者说是“铁与碳和/或其它元素”)所形成的、体心立方结构的固溶体。(5)珠光体:铁素体片层和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片层交替重叠的层状组织。(6)莱氏体:铁基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发生共晶相变所形成的、由奥氏体和碳化物(包括渗碳体)所组成的共晶体。本文所列的十个名词,是冶金科学领域所特有的极常用名词。上面所列的后十个定义,在当今整个冶金科学领域里都能普遍适用,没有例外,从而都是完满的。这样,它们的“否命题”必然都能成立。三由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当今任一科学领域而言,凡一名词的定义是不完满的,则其否命题不能成立;凡一名词的定义是完满的,则其否命题能够成立。总括言之,“其否命题能否成立”是一名词的定义完满与否的判据;换言之,“一名词的完满定义的判据”是“其否命题能够成立”。 ①本文不涉及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根本错误的定义,比如:(1)马氏体区域(martensite range)〔冶〕开始形成马氏体的温度(Ms)和完全形成马氏体的温度(Mf)之间的温度区间〔1〕;(2)自然时效(natural aging)〔冶〕超饱和金属固溶体在室温下自然冷却的时效〔1〕;(3)球化组织:金属经热处理后,可获得的分布在金属基体组织上的粒状碳化物〔2〕。  相似文献   
54.
一我国50年代在短短几年间几乎所有学科都翻译了俄文的教材、工艺规程、产品规范、检验标准、技术标准等,作为我国的教材、规程、规范和标准等使用。这样,我国就从俄文翻译引进了一整套概念和术语,形成了我国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我国以这套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培养了几十年人才。我们现在审定技术科学术语,只能以这套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为基础,否则(比如改用英美的)就会造成广大科技人员的概念混乱,从而是难于被接受的。当然,俄文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有其不足之处,即比较滞后于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俄文的现代科技术语,有很多是由德文翻译引进的,所以俄文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德文接近。德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很早,对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一向非常重视,加之使用德文的国家又很少,所以德文术语用词严谨、系统性强;“一义多名”和“一名多义”的现象甚为少见(指前西德而言)。英美特别美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原因,其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德国、前苏联差异较大。英美的现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反映到科技术语上,其新的术语出现最多。由于它们对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长期坚持不懈,现在其每个学科都有术语汇编(规范或标准)。只是由于它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改进其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加之使用英语的国家又多,以致在英文文献中“一义数名”的现象比较多见。法语,如所周知,表义严格,很少出现歧义。法文的科技术语也是如此,用词严格,很少歧义。只是不少术语用词较多,不过所表达的“意思”十分准确。法国科学技术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英美接近。日文术语,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来自德文,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只由英文这一种文种引进了。现在,除了还保留着个别来自德文的术语以外,日文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英文基本相同。日本科技界,近三十多来年,相当重视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各个学科都不断编辑出日文术语释义词典(绝大多数都附有英文术语),各个行业的日本工业标准中都订有术语标准。日语与汉语比较接近,它以汉字命名的术语对我们审定汉文术语有很大参考价值。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较晚,现在进行的“一义只对一名”的汉文术语审定工作比科技发达国家晚了一些。不过,这对我们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我们可以借鉴各国术语规范化、标准化的经验,可以吸收各国术语的优点。综上所述,我们现在审定汉文术语,应立足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80年代)水平上,在基本保持我国已存在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常用几种外文的术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来充实和改进我国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使我们现在审定出的汉文术语(和配注的英文术语)符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二如上所述,科技术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审定汉文术语应立足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当今)水平上,应与世界科技术语发展到今天的状况相一致。因此,不可过分强调“习惯性”,否则,我们现在审定出的汉文术语就有可能只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过去水平相一致。另一方面,我们审定出的各学科术语文件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稿的质量高低,因为初稿是后来几次审定(讨论、确定)的基础。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觉得探讨一下“拟订初稿的步骤”会是有益的。笔者感到“拟订初稿”应按下列几个步骤:第一步:按我国现有概念体系列出所有应审定的各个概念(以暂用名代表)。第二步:给出每一概念的“暂拟定义”,必要者(后面所列实例之类的汉文术语、词不达义的汉文术语以及定名时可能发生争议的汉文术语等)则需给出完整、确切的科学定义。“定义”是审定名词的根本依据,是判断所定的汉文名和所配注的英文名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以及是否符合世界科技发展的当今水平的根本依据,也是后来对初稿的几次审定的根本依据。笔者非常赞同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经验之谈:“要坚持在定义的基础上统一定名”,“若不给出定义,即使现在统一了(指只列出汉文名和英文名的审定文件),也很难说是真正统一”〔1〕。当然,给出每一概念的科学定义,并非易事,而是一件十分繁重的工作。需要核对各种资料和仔细的文字推敲,特别是为了满足我们审定出的术语文件符合世界科技发展的当今水平这一要求,定义工作就更加繁重了。因此,对于大多数概念来说,可以先给出个“暂拟定义”;只是对于上述那些种必要的概念需给出科学定义。第三步:根据能反映当今(80年代)世界科技水平的诸权威性英文文献,按照前两步所列出的我国概念体系及诸概念的定义,查找到并录下表达各该概念(定义)的现有英文术语(包括权威性的工业标准中的和规范术语汇编中的以及现在书刊中习用的英文术语)。此时,需要对以下各类术语问题进行仔细的处理。(一)录下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所没有的每个概念——其定义(或译成汉文)和英文名,并根据定义拟出汉文暂用名。(二)将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已有汉文名,但当今英文文献中其内涵已改变了的概念(定义)和英文名,填到该汉文名之下,并根据后者的定义拟出新的汉文名。例1:50年代由俄文дисперсионное твердение翻译引进的汉文名“弥散硬化”,是表达“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内析出第二相弥散微粒而导致合金强度(从而硬度)明显增高的现象”(第一个定义)。以往在英文文献中表达此定义的术语是“precipitation hardening”<沉淀硬化>*。但是,这个英文名当今表达的涵义扩大为“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内发生脱溶而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区)以及析出第二相弥散微粒而导致合金的强度(从而硬度)明显增高的现象”(第二个定义)(这样一来,此英文名所表达的涵义就与法文名durcissement structural**和德文名Aushrtung相同了)。我国现在所使用的“沉淀硬化”、“析出硬化”以及这里的“弥散硬化”这些同义语都是根据第一个定义(过时的)就字面直译自英、德、俄文的,以后不宜再用。鉴于世界发达国家(英、美、德、法)现在都是以第二定义使用其术语,我国也应重新命名,按第二个定义可命名为“脱溶强化”。(三)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的一个种概念,在当今各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一个属概念,其下为一组种概念。此时,应录下每一种概念(定义和英文名),并审查原汉文名能否构成诸种概念的汉文名,若不能,则应重新命名。例2:50年代我国从俄文патентирование翻译引进了汉文术语“铅〔浴]淬火”,其定义是“将钢加热到稍高于Ac3的温度,保温,然后在540~560℃的熔铅中冷却,以获得适合于拉拔高强度钢丝的组织——索氏体”。此种工艺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发展为一组工艺。在这组工艺中,冷却介质除熔铅外还可用熔盐、空气或流态床;另外,不只是用于高强度钢丝的拉拔中,也用于高强度钢带的轧制中。下面列出这组工艺的英文名(第三栏)等:由上表第四栏内的汉文名<盐浴铅淬火>、<空气铅淬火>、<流态床铅淬火>等名称,根本无法理解“所言何义”。这些工艺与铅都完全无关。由此可见,汉文名“铅〔浴〕淬火”必须废弃。根据patenting的当今定义“将钢加热予以奥氏体化,随之予以控制冷却,以获得适合于随后的冷形变加工(拔丝或轧制)的中珠光体(又称“索氏体”)”,或可命名为“索氏体化处理”。这样一来,可将上表第三栏的英文名所表达的概念命名为:“盐浴索氏体化处理”、“风冷索氏体化处理”、“铅浴索氏体化处理”、“流态床索氏体化处理”***等。(四)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的几个概念,在英文文献中已统一为一个概念者。例3:我国从俄文翻译引进的“回火马氏体”、“回火托(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三者,在英文文献中早已统称为“tempered martensite”<回火马氏体>(定义:淬火时形成的马氏体,由于在铁素体奥氏体相变温度以下的温度加热时发生分解而形成的产物)。这四个概念汉、俄、英文名如下表所示:第一和二栏三个名称的定义是:(1)回火马氏体:淬火时形成的片状马氏体于回火第一阶段发生分解——其中碳以过渡碳化物的形式脱溶——所形成的、在固溶体基体内弥散分布着极其细小的过渡碳化物薄片的复相组织;这种组织在金相显微镜下即使放大到最大倍率也分辨不出其内部构造,只看到其整体是黑针(外形与淬火时形成的片状马氏体的白针相同);(2)回火托(屈)氏体:淬火时形成的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于回火时分解而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的碳化物(包括渗碳体)颗粒的复相组织;这种组织在金相显微镜下仍分辨不出其内部构造,只是看到其总体呈黑色(原马氏体针的轮廓已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消失);(3)回火索氏体:淬火时形成的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于回火时分解而形成的、在金相显微镜下高倍放大才能分辨出其为铁素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状颗粒的复相组织。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觉得:为了照顾我国现有习惯,可暂时保留现用的这三个汉文名,但其后皆应配注统称的英文名“tempered martensite”,并加注说明〔6〕。(五)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一概念的汉文名,与已被废弃的英(德、法)文名在字面上对应,而与其新名不对应。我们应根据英(德、法)文新名,重新厘定该概念的汉文名。例4:我国从俄文троостит(或троостит закалки)翻译引进的“托(屈)氏体”(或“淬火托(屈)氏体”),是表达“片层间距在大约0.1μm左右的、在金相显微镜下高倍放大也分辨不出其内部构造,只看到其总体是一团黑、而实际上却是极薄的铁素体片层和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片层交替重叠而成的复相组织”。表达此概念的、与汉文名“托(屈)氏体”字面对应的英文名troostite(或primary troostite)(还有德文名、法文名)早已被废弃,而改称为fine pearlite<细珠光体>。我国现在也应改称为“细珠光体”,并加注说明其原因〔6〕。但为了照顾我国现有习惯,应将“托(屈)氏体”列为“又称”。例5:我国从俄文сорбит(或сорбит закалки)翻译引进的“索氏体”(或“淬火索氏体”)是表达:“片层间距在大约0.25μm左右的、在金相显微镜下高倍放大才能分辨出其为铁素体片层和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片层交替重叠而成的复相组织”。表达此概念的、与汉文名字面对应的英文名sorbite(或primary sorbite)(还有德文名、法文名)早已被废弃,而改称为medium pearlite<中珠光体>或very fine pearlite<很细珠光体>。我国现在应改称为“中珠光体”,并加注说明其原因〔6〕,将“索氏体”列为“又称”。(六)当世界上某一科技范围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命名体系已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从而已为新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命名体系所取代时,我国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命名体系也应随之改变。例6:表达“向钢件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我国现在称为“碳氮共渗”)的诸工艺方法其世界各国的名称都越来越显得混乱,从而,最近各国讨论制订了新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命名体系如下:(七)某些量,由于旧名称对涵义表达得不正确,从而国际单位制将其废弃而改称新名。我们审定汉文名(和配注英文名)时应与国际单位制相一致。(八)当我国从俄文翻译引进的一个汉文名,表达英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时,我们以用这些英文名所表达的各概念来充实和改进我国的概念体系为好。(九)当我国从俄文翻译引进的一个汉文名,在字面上与某一英文名相对应,但后者所表达的概念却与前者不同而且在我国的概念体系中没有后者所表达的概念时,我们审定名词之际应将后者所表达的概念作为一个新概念(适当地厘定其名称)来充实我国的概念体系。例8:我国从俄文полный отжиг引进的“完全退火”,其定义是:“将钢予以完全奥氏体化(亚共析钢加热到Ac3点以上;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点以上),随之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的退火工艺”。而英文的full annealing(就字面直译也是“完全退火”)其定义却是:“将钢予以奥氏体化(亚共析钢加热到Ac3点以上(完全奥氏体化);过共析钢则加热到Ac1点与Accm点之间(部分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以获得最低的硬度和强度的退火工艺”。此后一工艺,根据定义并参照其同义语dead-soft annealing,可定名为“完全软化退火”。(十)当一英文名在字面上与我国概念体系中的概念A的名称相对应,但其涵义却与我国的概念B相同时,此英文名应配注于概念B的汉文名之后。例9:我国从俄文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翻译引进的“回火脆性”,其定义是:“淬火硬化的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后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脆化温度区间后所出现的韧度低的现象”;此涵义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回火脆性”有“不可逆回火脆性(俄文名为: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 первогорода<第一类回火脆性>或неоσратимая 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不可逆回火脆性>)和可逆回火脆性(俄文名为: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 второго рода<第二类回火脆性>或оσратимая 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可逆回火脆性>)。可逆回火脆性定义是:“经过淬火硬化的某些钢(如Cr钢、Cr-Ni钢、Mn钢、Cr-Mn钢等)在大约450~500℃之间(脆化温度区间)相当长时间地回火,或者在更高的温度回火随之缓慢地冷却通过该脆化温度区间所出现的韧度低的现象”。英文名temper brittleness或temper embrittlement所表达的正是这后一概念,所以应配注于“可逆回火脆性”之后。(十一)我国概念体系中某些概念在英美的概念体系中没有,则应在其汉文名之后配注俄文(或其它种外文)的名称。例如上面列举的例8中的“完全退火”或例9中的“回火脆性”就是如此,下列诸例也是如此:由上列实例可以清楚地看出,“定义”是我们审定名词和配注英文名的根本依据。若不是根据“定义”而只是根据名称的字面,无论是审定汉文名还是配注外文名,都常造成错误。在此应着重指出:(一)在查找配注的英文名时,英文文献必须是英国或美国的权威性机构编纂的、最新的规范术语汇编或术语标准,或者英美的著名科学家的80年代著作(而不能是英美科学家或情报人员译自别种外文的;也不能是非英美人写的英文著作)。只有当英美文献中确有某一概念及其名称时,才能在我们审定的名词中作为该概念的英文名来配注。(二)切忌使用下列方法配注英文名:(1)根据一般构词法知识自造英文名:(2)自己按汉文名的字面直译为英文名:(3)以英文释义词典为依据配注英文名。因为词典中是新、旧术语皆收入。(4)以英汉双语词典为依据配注英文名。因为:一则它不是以概念为单元,而是以术语为单元。一个概念若有几个英文名,则被列为几个词条,每一英文名之后,可能列出了一个汉文名,也可能列出了几个汉文名;二则由于这样的词典中常有不以“定义”为依据而译出、从而汉文名是错误的情况。第四步:解决汉文中的“一名多义”问题,即必须给每个概念命一个名称。笔者将“一名多义”的问题分为如下两类:第一类是我国所特有的问题,即由于汉语中修饰名词用的词不象英、德、法、俄等种外文里那样能表示主动或被动动作,从而将由之构成的、不同涵义的两个复合术语译成了同一个汉文术语。第二类:非第一类原因造成的“一名多义”问题。第五步:解决我国已经习用的汉文术语的“词不达义”的问题,即需要重新拟订“词达义”的汉文名。第六步:将字面涵义过于“泛泛”、不象具有特定科学涵义的汉文术语,设法改为象个具有特定科学涵义的术语。第七步:汉文术语的系统化: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系统性”作为定名的主要原则之一。这是极其重要的和非常及时的,因为“不成系统”是我国名词混乱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根据“系统性”这一要求:(一)同类的概念,应该用同样的命名方法。例如:向金属件表层渗入其它元素如碳、氮、硼等,应称为:渗碳(carburizing)、渗氮(nitriding)(而不应称为“氮化”)、渗硼(boriding)(而不应称为“硼化”)等。(二)一个基础性概念一经定名后,由该概念构成复合术语时则皆应使用之。例如:金属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中的位错运动受阻从而其强度——形变抗力——(从而硬度)增高的现象,称之为“强化”,由之构成的复合术语则都应使用“强化”。如:又如:“对金属施加外力使之发生塑性形变”在构成复合术语时简称为“形变”,由之构成的相关术语则皆应使用“形变”。如:当然,根据“系统性”的原则审定汉文术语,比孤立地推敲单个概念的合适(表达定义贴切且与表达其它概念者不相混淆)的汉文名称复杂得多。因为为了“系统性”,一则需要仔细推敲每个概念的定义中所包含的每个词、语的确实涵义(不只是字面涵义),查明有否收入“名词文件”的概念(不只是名称),若有,两者则需使用同一个词;二则一个概念的名称一经改动,其它相关概念的名称皆需改动。三按照以上步骤所拟出的名词文件初稿,可以满足下列要求〔8〕:一、先进性:因为选择的文献是能反映8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二、科学性:因为汉文名都是根据每个概念的“定义”拟订的;三、单义性:每个概念是只用一个汉文名来表达的;四、系统性:相关的概念是用相关的词来表达的;五、可译性:每个汉文名之后都配注当今英美概念体系中确实有的概念的英文名(或者别的文种中确实有的外文名)。注释-------------------------------第5页* 尖括号内的汉文名是其前英文名就字面的直译名——下同。** 当英文名改为第二个定义后,此法文术语被durcissement par précipitation所取代。*** 本文中没有给出定义的所有术语,其定义皆请见:汉英德法俄日术语对照《金属学及热处理词典》,程肃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下同。-------------------------------第9页* 按该词典上所给出的定义,我国现在称之为“螺型位错”,该词典称为“螺旋位错”。** 与本英文名相应的汉文名是“蜷线位错”。*** 此汉文名是从俄文译来的理论金属学中使用的,我国现在的金属学中多称“加工硬化曲线”,按定义来严格命名应为“形变强化曲线”。  相似文献   
55.
生命是脆弱的,就像树上的叶子. 欧·亨利的经典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那个病重的女孩琼西把自己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口的常春藤叶上,当它们一片片落下,她就一点点丧失希望.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最后一片叶子令人绝望地掉了下来,但它的位置却被老画家贝尔门用颜料代替.那个画在墙上的叶子拯救了女孩.在寒风中死去的老画家,完成了他一生的杰作.  相似文献   
56.
人类30多年的航天活动在太空中留下的『垃圾』会有碍载人航天飞行,拟议中作为科学研览基地的空间站的建设不能不对此采取措施。太空『垃圾』是失效的人造卫星、多级航天火箭的残骸以及其它碎片,其中地面可以观测到的最大者与一辆公共汽车相当,最小者与一只垒球相当,数量约7000—15000块,而且还以每年百分之二至五  相似文献   
57.
论科技英语翻译苻之(天津轻工业学院工业外贸系)科技英语翻译在翻译界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因为在当今世界,最现代的科技文献资料中,约85%的资料是用英语出版发表的。为使初涉科技英语翻译人员,尽快地懂得和掌握科技英语翻译,本文试图从英译汉的笔译角度,就什...  相似文献   
58.
磁暴环电流形成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三维试验粒子轨道计算法, 以强的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驱动的对流电场作为磁暴的主要起因, 研究了大磁暴期间环电流离子的注入过程和对称环电流的形成机制. 本文主要关心大磁暴环电流中的氧离子成分. 计算结果揭示了磁暴环电流形成过程中部分注入粒子轨道具有混沌特征. 特别是证明了粒子由磁尾向内磁层的注入过程中产生的屏蔽电场可使开放轨道转变成闭合轨道, 因而是闭合环电流形成的重要机制. 进一步证明了注入粒子可以得到有效的加速, 加速时间约为1~3小时.  相似文献   
59.
吾榕之 《科学通报》1983,28(8):469-469
一、引言有机化合物中同系物的性质P是同系序数n的函数。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在寻求n的某一函数F(n),使P对F(n)作图是一直线,即  相似文献   
60.
今天,谁要想乘坐飞机,都得先练练耐心,原因之一是从2007年11月开始,欧洲各机场对手提行李的安全规定更高,检查也更严,只许随身携带极少量的饮料、洗面乳、香波等液体上机,为的是防止恐怖分子带液体炸药混进飞机.但这样的安检做起来很麻烦.现在,德国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既可以加快安检速度,又可以准确测定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