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7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流延成型制备8YSZ电解质薄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索了以YSZ纳米粉体为原料,采用流延成型的方法制备YSZ电解质薄片的工艺过程,研究了YSZ纳米粉体及流延后坯体的性能,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的瓷体性能.粉体粒度分布窄,在0.1~0.3 μm之间,中位径为0.157 μm.坯体在968.9℃开始有明显收缩,在1 279.9℃收缩最快,而在1400℃后,收缩值基本稳定于20%.坯体的致密度良好,相对密度为64.1%.通过烧结得到的瓷体的相对密度可达97.8%,晶粒细密均匀,大小为1~4 μm,晶界明显.YSZ薄片随温度的升高表现出良好的电性能,在900℃时的电导率达0.106 S/cm.  相似文献   
22.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 ,对油田开发后期地质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介绍了油田开发后期研究工作中流动单元划分、流体势原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和意义。分析了精细构造研究对油田开发后期开发方案编制的指导作用以及精细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规律。阐述了旋回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地层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介绍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各种方法 ,指出了储层物性变化的研究对油田开发后期地质研究的重要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3.
利用加载T型枝节的单元开环双模谐振器的双模频率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模双带滤波器.该滤波器具有多个传输零点,显著提高了通带的选择性和阻带特性,且滤波器的2个通带都具有良好的阻带深度和隔离度,通带的中心频率和带宽独立可控.  相似文献   
24.
 据2019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全球已查明锂资源量6200万t,其中59%锂资源分布在盐湖中,而绝大部分盐湖为高镁锂比盐湖,高镁锂比盐湖中锂的提取工艺更难,吸附剂可以一步直接提锂,研发循环性能高、稳定性强、制备高效的高镁锂比盐湖锂盐吸附剂迫在眉睫。根据吸附剂的制备材料和吸附机理不同,将现有吸附剂进行分类,总结了离子筛吸附剂、铝盐吸附剂、天然矿物改性吸附剂发展现状及吸附流程。对比研究发现,天然矿物改性吸附剂具有离子筛吸附剂和铝盐吸附剂提锂的所有优势,制备简单不产生废料,经济、环保、高效,在未来高镁锂比盐湖提锂工艺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5.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但自从有了人类以后,人类的活动不断地扰动和破坏着土地.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工具简单,人类对土地的破环还不严重,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特别是随着18~19世纪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土地因城市化和工业化被占用或因矿产开采而遭受巨大破坏.伴随着土地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人类已经饱尝了自然界的惩罚.  相似文献   
26.
油田开发后期的地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对油田开发后期地质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介绍了油田开发后期研究工作中流动单元划分、流体势原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和意义。分析了精细构造研究对油田开发后期开发方案编制的指导作用以及精细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规律。阐述了旋回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地层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介绍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各种方法,指出了储层物性变化的研究对油田开发后期地质研究的重要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7.
裂缝性油藏主渗透率及主裂缝方向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双孔隙物理模型 ,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干扰试井的数学模型。利用拉氏变换方法求出该模型在拉氏空间的解。运用Stehfest方法进行了数值反演 ,得到油藏中压力分布的近似解。根据遗传算法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的特点 ,利用自动拟合技术识别出裂缝性油藏的主渗透率及主裂缝方向。对油田几口井的观测压力进行了计算 ,解决了激动井无压力数据的问题 ,并用实测干扰试井资料对文中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该文提出的方法准确可靠 ,解释结果符合油田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8.
温度影响下煤层顶板砂岩的破坏机制及塑性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SEM)研究了煤层顶板砂岩拉伸断裂后的断口形貌图, 结合砂岩破坏的表面形貌图, 在细观和微观层次对砂岩的断裂机制进行了研究; 比较了受不同温度影响后的微观断口形貌差异, 特别是高温疲劳断口的出现, 证实了温度对砂岩破坏的微观断裂机制产生了影响, 即随着温度的升高, 砂岩的断裂机制由以局部脆性断裂机制为主向局部脆性和延性耦合断裂机制转变, 并观察到大量的塑性变形, 这是影响砂岩强度变化的根本原因, 并可能是微褶皱.  相似文献   
29.
利用枝节加载开环多模谐振器和非对称耦合线,设计了一种紧凑型三通带带通滤波器.该多模谐振器在通带内能产生3个奇模和3个偶模.运用奇偶模理论对该谐振器的特性进行分析,其通带边缘的多个传输零点,可显著提高滤波器的选择性和阻带特性,且通过调节非对称耦合线位置,还可以实现对传输零点的有效调控.该滤波器可应用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SM、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蜂窝系统 DCS.  相似文献   
30.
含煤地层振幅随偏移距变化正演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苏萍  高云峰 《科学通报》2005,50(3):131-137
通过正演模型研究,对煤层顶、底界面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ude versus offset,AVO)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层顶界面的反射振幅先是随着炮检距(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然后再逐渐增大;煤层底界面的反射波振幅最初也是随着炮检距(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但容易发生全反射,不利于AVO分析.不同结构煤体在AVO响应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煤体结构破坏程度的增强,煤层顶界面反射波AVO的截距和梯度都会增大.煤体结构相同时,与泥岩顶板相比,以砂岩为顶板的煤层顶面表现为较大的反射振幅绝对值和变化梯度.煤层厚度的调谐作用对其AVO属性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