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2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引入衡量区域要素差异的Theil指数定量分析中国对非投资区域差异,运用重心模型刻画中国对非投资重心时空转移,并借助Arc GIS将其可视化.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对未来中国对非投资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河漫滩沉积物磁化率对环境污染的指示,采用重力浅钻法采集了长江下游镇江—扬州河段3个100 cm的河漫滩沉积岩芯,对岩芯沉积物进行质量磁化率和微量元素的测定。研究发现:老河漫滩沉积柱SY7的磁化率在12.11×10~(-8)~30.60×10~(-8) m~3/kg之间,平均值为20.79×10~(-8) m~3/kg;现代河漫滩沉积柱SY5和Z2的磁化率明显较高,是老的江心洲河漫滩沉积物磁化率的5~6倍,SY5的平均值最高,为123.20×10~(-8) m~3/kg。通过对研究区河漫滩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与长江流域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的对比研究发现,Cu、Ni、Cr的污染比较严重,新生成河漫滩明显比老河漫滩污染严重。简便、快速测定的磁化率分析可以作为河漫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冰期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小冰期中国气候冷暖,干湿变化的特点,13世纪中期开始变冷,小冰期盛期出现在17世纪,结束于19世纪末,小冰期盛期气温比现今低1 ̄2℃,小冰期的干湿变化复杂,旱涝中心不断变化,不同区域均存在10 ̄100年尺度的干湿跃变,小冰期气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加剧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加速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对政权变更和政治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近300年来岱海流域气候干湿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岱海60cm柱状岩芯的磁化率、孢粉、粒度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果,对历史时期岱海气候干湿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湖泊记录进行探讨,岱海湖泊沉积记录近300年来的气候干湿变化可划分七个阶段,与历史记载有较好的一致性;频率磁化率高值段对应气候偏湿阶段,低值对应气候偏干阶段,人类活动特别是人口增加和土地开垦,加剧流域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沉积物中细颗粒组分增加,频率磁化率升高;孢粉Ulmus的变化受流域人口增加的影响。频率磁化率和孢粉是反映岱海历史时期干湿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重要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丛宁  张振克  夏非 《河南科学》2010,28(5):605-611
在基于区域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各种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对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和灾害趋势的重要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以三峡为代表的中上游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加上水土保持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进一步展开,长江入海通量将一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入海泥沙量减少、人类对河口海岸湿地滩涂的过度围垦以及海平面上升伴随的海岸动力增强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下,长江口海岸也由长期的整体淤积转变为近些年来的整体淤积减缓、局部侵蚀加重.与此同时,长江口各种海岸带灾害也呈现出发生周期短,强度大,种类增多的趋势.因此,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协同作用下的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与灾害学的深入研究是河口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芝罘岛北岸现代海岸侵蚀及其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芝罘岛北岸婆婆口附近现代海岸侵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强海岸管理,移砂造滩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黏土矿物是认识沉积环境变化和示踪物质来源的重要环境指标。应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长江口启东嘴潮滩的岩芯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伊利石含量最高,均值为54.11%;其次为绿泥石和蒙脱石,均值分别为21.30%、16.21%;高岭石最低,均值为8.37%。组合类型多样,主要为Ⅰ型(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高岭石)、Ⅱ型(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Ⅲ型(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物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与南黄海物质的关系最为密切。南黄海沉积物受到长江和黄河的共同影响,在长期的地质过程作用下具有混合源特征。沉积物来源的变化与沉积动力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人类围垦活动造成分流角加大,接近90°,导致长江北支分流比急剧下降,河槽性质发生质的变化,涨潮流成为主要动力作用。来自口外南黄海的悬浮泥沙,在涨潮动力的携带下扩散倒灌成为研究区主要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库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水库环境的定义、空间结构特征;对水库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与流域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水库环境面临严重淤积、富营养化和水污染威胁,现阶段必须有效地实施若干水库环境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