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3篇
系统科学   58篇
丛书文集   35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综合类   10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Si-Cu合金精炼与CaO-SiO_2-CaCl_2造渣精炼相结合的方法对冶金级硅进行精炼,通过多种分析方法考察了合金造渣过程、渣剂添加剂和合金成分对金属杂质Fe、Al和Ca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Si-Cu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可以有效增加Cu_3Si相在Si中的含量,造渣精炼过程会影响Si-Cu合金的相转变,造渣后金属杂质Fe和Ca聚集在Si-Cu合金的Cu_3Si相中.在渣剂中添加CaCl_2助溶剂可降低渣剂黏度以促进传质过程,从而有效提高金属杂质Fe、Al和Ca的去除率.此外,随着Si-Cu合金中Cu质量分数的增加,造渣后合金相中Cu的析出现象明显,Fe的去除率上升,Ca的去除率下降,而Al的去除率不变.当Si-30%Cu合金与CaO-SiO_2-CaCl_2(质量比9∶9∶2)渣剂进行精炼后,Fe、Al和Ca的去除率分别为68%,94%和86%.  相似文献   
42.
1 .INTRODUCTIONπ/4 DQPSKmodemhasbeenchosenasthemodemschemeinmany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s[1 ] .Inπ/4 DQPSKmodem ,theinformationbitsaremappedintophasetransitionsratherthanabsolutephasevalues.Thisencodingofinformationinthetransitionsovercomesthephaseambiguityproblemsresultingfromtheestimationofcarrierphaseinnon differentialPSKsystems.Soπ/4 DQPSKallowsforsimplebasebanddifferentialdemodulation .Further,inπ/4 DQPSK ,themaximumphaseshiftisrestrict edto± 1 35°(ascomparedto± 1 80…  相似文献   
4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Yb3+和Er3+共掺杂的Lu2O3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荧光光谱(PL/PLE)对前驱体及产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共沉淀所得前躯体为非晶,微观形貌为尺寸均匀分散性良好直径约200 nm的单分散球.非晶前躯体经1 000~1 400℃煅烧后可获得纯相(Lu0.88Yb0.1Er0.02)2O3荧光粉,煅烧对单分散球的微观形貌有明显影响,1 200℃以下随着煅烧温度升高单分散球的直径收缩至约90 nm, 1 400℃高温煅烧导致单分散球碎裂.在980 nm光源激发下,(Lu0.88Yb0.1Er0.02)2O3荧光粉在655、662、670、678和686 nm出现Er3+特征发射峰,662 ...  相似文献   
44.
提出一种利用玉米行快速、准确地提取农业机械导航线的方法.提取Cg灰度图像,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自动分割后,得到二值化图像,结合形态学和八邻域算子去除二值化图像的噪声.针对传统方法提取和分类特征点需要设置距离阈值的不足,利用高斯滤波算子对垂直投影曲线进行平滑处理,利用特征点的位置特征自动提取得到特征点,然后自动归类特征点,...  相似文献   
45.
程德通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38-39,71
对汽车大规模定制与汽车集群供应链的内涵、汽车集群供应链实施大规模定制的优势及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1)汽车大规模定制离不开汽车集群供应链的支持,汽车集群供应链已成为实现汽车大规模定制的有效组织保障。2)汽车集群供应链能够将汽车产业集群和汽车供应链管理两者的优势耦合在一起,因而在实施大规模定制生产时有着独特的优势。3)切实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采用"模块化技术+延迟化策略"的运作方式、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整合与塑造汽车集群品牌是汽车集群供应链实施大规模定制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6.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笔者摭拾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引导学生互动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基因复制及随后的功能分化是基因组和物种演化的重要驱动力。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SPL(SQUAMOSA-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like)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响应逆境胁迫,为研究重复基因的起源方式和进化命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系统。本研究对葡萄(Vitis vinifera)、番木瓜(Carica papaya)、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4种模式植物的SPL基因家族开展基因复制及功能分化分析,为进一步研究SPL基因功能、预测种属特异性的功能基因提供系统进化角度的参考。【方法】利用SBP特征结构域,鉴定葡萄、番木瓜、毛果杨和拟南芥4种模式植物中SPL基因家族成员,并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基于物种内、物种间基因组共线性,分析SPL基因家族发生基因复制的方式及差异保留情况,并计算保留的SPL直系和旁系同源基因的同义、非同义替换率,分析功能分化情况。【结果】在4种模式植物中共鉴定出SPL基因73个,其中42个是miR156的靶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73个SPL基因聚类为9个主要分支,miR156靶向SPL基因成簇聚集在6个主要分支;Clade I中SPL基因编码的2个锌指结构基序为C4和C2HC,而其余8个分支中SPL基因的锌指结构基序由C3H和C2HC组成。大规模基因组复制事件(片段复制或全基因组复制)是SPL基因家族发生基因重复的主要方式。根据基因组复制事件推算,15个古基因位点理论上应复制出的360个位点中,83.6%的重复位点发生丢失或演化成非SPL基因。本研究鉴定出旁系同源基因17对,直系同源基因27对,且所有旁系和直系同源基因的Ka/Ks(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之比)值均小于1。【结论】在不同物种中保留下来的SPL直系同源基因受到较强的纯化选择,在功能上具有保守性;同一物种中保留下来的SPL旁系同源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维持部分功能冗余,但在组织表达偏好性和蛋白功能上已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分化。  相似文献   
48.
以含马拉硫磷的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活性炭的投加量、吸附时间、反应温度及溶液pH值等因素对活性炭吸附马拉硫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马拉硫磷的吸附以快速吸附为主,2 h内吸附速度很快;在一定的范围内,活性炭的投加量及反应温度与固相吸附量成正比;活性炭对马拉硫磷的吸附在酸性溶液中能力较强,pH值在3.8~4.0范围内,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9.
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MorLte—Carlo(MC)法以进行结构的失效概率计算,并将其用于圆柱壳的扭转屈曲可靠性分析。这种改进的MC法可以对某些抽样点不进行结构分析,便可确定其是否位于失效区域之内,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相似文献   
50.
针对集团(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财务报告,并对其进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的分析。通过阿里巴巴集团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进行总体的分析;然后通过财务指标分析集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