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模糊转矩控制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种新的并联混合动力汽车(PHEV)模糊转矩控制策略(FTCS)及其设计方法.以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基础,利用请求转矩与发动机最佳转矩的比值和电池电荷状态(SOC)为输入、电机归一化转矩指令为输出,构建了有22条规则的模糊推理器,用以确定发动机和电机的最佳转矩分配,实现系统的总体能量转换效率最高.仿真结果表明,与采用精确门限参数的策略相比,FTCS的燃油经济性有较大提高,并能更好地控制电池SOC在工作区变化. 相似文献
52.
基于子空间方法的车辆稳态操纵性模型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子空间辨识方法,对稳态操纵工况下的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辨识.根据子空间算法的假设条件,构建了3自由度车辆模型,并进行系统的可辨识性论证,确定了相应的辨识模型结构.采用方向盘角阶跃输入转向回正性能试验数据进行车辆模型的辨识.辨识模型的验证采用相同车速下的实车蛇形试验数据,分别在时域和频域进行辨识和试验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基本吻合,子空间算法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线性车辆操纵动力学模型的辨识. 相似文献
53.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最大熵谱法提出了一种频率-波数谱法,并对某水下航行器尾部壳体的受激响应进行了分析,运用这一有效方法,得到了振动波在该壳体中传播的波数、波速、波型和波的传播方向等重要信息,针对壳体尾部模型的受激响应控制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加强筋对振动传播的影响,进一步用波动理论解释了加强筋的减振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当前的加筋方案对壳体结构的振动噪声控制、固体传声控制和动强度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基于参数不确定的主动前轮转向鲁棒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主动前轮转向的鲁棒性控制.考虑外部干扰和系统的不确定性,采用鲁棒线性二次型调节器(RLQR)对车辆稳定性进行优化控制.提高系统鲁棒性.多种情况下的非线性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主动前轮转向鲁棒控制具有较好的控制特性,并能有效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5.
以道路试验和台架试验为依据,研究双筒液压减振器的异响机制和降噪措施,用AMESim软件对减振器节流孔、膜片阀门和弹簧阀门等建立了流体动力学模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数值模拟和阻尼参数影响分析,确定了节流气穴现象在压缩和复原行程出现的状态,并且得到了节流气穴现象和活塞杆异常振动与节流孔和充气压力的关系.为降低减振器异常振动噪声,进一步提出了在保证减振器外特性的条件下进行异响清除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6.
DCT双离合器磨损量的定量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膜片杠杆弹簧和DCT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基于Matlab/Simulink分析了起步过程中不同磨损量时CL1从动盘转速变化规律,以及1挡换2挡过程中,CL2磨损量对双离合器转速差的影响.结果表明:起步时CL1从动盘转速不为零时刻与其磨损量呈线性关系,1挡升2挡过程中CL2的主从动盘转速差峰值以及完全接合时刻与其磨损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从而为双离合器磨损补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依据薄板大幅振动的VonKarman方程的动态比拟,通过Galerkin法得到控制屈曲薄板振动的参数激励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引入变换,证实了参数激励屈曲薄板振动系统为一带有平方和立方非线线性的参数激励和外激励联合作用的系统,对该系统的摄动分析表明,系统具有出现2倍超谐振动的参数域,研究了系统平方非线性因素对系统的调节作用,并运用仿真方法讨论了系统的2倍超谐振动及其对屈曲薄板振动性能的影响,对系 相似文献
58.
59.
60.
为改善电控离合器的控制性能,运用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了非线性控制器,下层控制器系统承担执行上层控制器指令的使命,下层执行机构及其动力学系统精确建模有助于提高电控离合器控制系统响应品质。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该控制器跟踪理想动力系统轨迹的性能良好,且具有对外部干扰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