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8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在高压汽水试验回路上进行了立式螺旋管圈内水动力不稳定性的试验研究.在较宽的试验参数范围内就系统压力、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热负荷、进口和出口节流对于立式螺旋管圈内水动力不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此类管圈中存在压力降型、密度波型和热力型脉动,同时建立了描述系统极限状态下各参数相互关系的极限状态方程式,得出了预测极限热负荷的经验公式。为该类型装置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2.
以高压汽液两相流为工质,采用γ射线衰减技术,在西安交通大学高压汽液两相流实验台架上进行了水平管顶部破口入口蒸汽含汽率的实验研究,对高压饱和水的γ射线衰减规律的标定表明,其质量减弱系数基本上为常数,获得了破口入口蒸汽含汽率与无量纲数h/hb的关联式。发现在水平管破口入口区域,由于两相工质的加速引起的Bernoulli效应,导致破口入口压力有较大的降低,这一点对预测流过破口的临界质量流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3.
罗建听 《科技信息》2007,(5):14-14,12
当代中国教育迅猛发展,校园越建越美,有的是一次性投入,有的是长年积累,这里我介绍的是城北中学校园生态系统的缓慢、艰难发展而成为健康的生态系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4.
张尊天 《科技资讯》2011,(8):106-107
虚拟仪器的出现和兴起强力的冲击人们对传统仪器的概念,模式和结构的理解.虚拟仪器技术作为现在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当前弹丸参数检测技术现状,开发研制一套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弹丸参数检测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弹丸多个参数自动化及半自动化检测,且性能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5.
中国许多部门正在投巨资建立自己的GIS应用系统,而系统建成后能否多样使用,发挥GIS系统最大效能,完全取决于系统源材料"数据"从采集到加工处理是否有一整套合适的质量保证措施。为此,需要研究在建立GIS数据库时,如何确定质量模型,确保GIS数据质量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6.
简单分析了压水堆冷凝回流传热模式时的蒸气夹带液滴的现象,介绍了压水堆冷凝回流模拟试验系统,对试验系统中的蒸气夹带问题提出了计算方法,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夹带量与流量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夹带对冷凝回流中逆流流动极限的影响及夹带对冷凝传热的影响,揭示了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7.
各地必须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特色优势。武进、新北等几个区,重点发展城郊都市农业,围绕优质稻米、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在城镇之间及公路沿线建设花木走廊、经济林带和绿色生态农业景点,加快构建与常州特大城市相配套的都市现代农业框架。  相似文献   
28.
化工原理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化工原理实验装置的自行设计、安装与调试.既锻炼和培养了师资队伍又节约了建设经费。使教师对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思路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Baker-Venkataraman的二次重排反应。方法以间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通过Baker-Venkataraman重排法制备白杨素,同时还得到二次重排产物二苯甲酰基甲烷,采用IR,1HNMR,13C NM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等方法对白杨素和二苯甲酰基甲烷进行了表征。结果二苯甲酰基甲烷是三羟基苯乙酮苯甲酰化物的二次重排产物。结论三羟基苯乙酮苯甲酰化物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Baker-Venkataraman二次重排反应。  相似文献   
30.
大豆菌核病可持续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主推品种抗性差异极显著,北93-313和北92-28较抗病.在菌核病常发区,大豆垄上双行栽培模式的群体微生态不利于菌核病发生.实行豆-麦-麦的种植结构有益于控制菌核病.深翻将使菌核在耕层全层感染,92.73%的菌核分布于5~20 cm土层中.耙茬和深松@耙茬使93.85%和95.04%的菌核分布于0~10 cm土层中.菌核在3 cm土层下几乎不能萌发.近10 a试验表明,将豆-麦-麦的种植结构与耙-松@耙-翻的耕作模式有机结合,可将菌核病控制在5%左右,为菌核病的可持续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