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78篇 |
免费 | 398篇 |
国内免费 | 1093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840篇 |
丛书文集 | 926篇 |
教育与普及 | 97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91篇 |
现状及发展 | 123篇 |
研究方法 | 1篇 |
综合类 | 208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313篇 |
2022年 | 358篇 |
2021年 | 370篇 |
2020年 | 315篇 |
2019年 | 416篇 |
2018年 | 524篇 |
2017年 | 210篇 |
2016年 | 347篇 |
2015年 | 503篇 |
2014年 | 1054篇 |
2013年 | 761篇 |
2012年 | 866篇 |
2011年 | 991篇 |
2010年 | 1035篇 |
2009年 | 1059篇 |
2008年 | 957篇 |
2007年 | 1187篇 |
2006年 | 997篇 |
2005年 | 886篇 |
2004年 | 756篇 |
2003年 | 767篇 |
2002年 | 643篇 |
2001年 | 594篇 |
2000年 | 679篇 |
1999年 | 687篇 |
1998年 | 663篇 |
1997年 | 704篇 |
1996年 | 733篇 |
1995年 | 634篇 |
1994年 | 576篇 |
1993年 | 473篇 |
1992年 | 417篇 |
1991年 | 384篇 |
1990年 | 374篇 |
1989年 | 306篇 |
1988年 | 159篇 |
1987年 | 155篇 |
1986年 | 127篇 |
1985年 | 139篇 |
1984年 | 102篇 |
1983年 | 88篇 |
1982年 | 80篇 |
1981年 | 78篇 |
1980年 | 59篇 |
1979年 | 42篇 |
1978年 | 20篇 |
1963年 | 26篇 |
1959年 | 24篇 |
1957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991.
992.
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始于廿世纪初,尽管历史不长,但八十年来的发展很快,至今在农业、园林方面都已成为占有重要地位的技术。本世纪初,1902年(?)伯·兰特(Haber Landt)开始研究植物细胞离体培养问题。1934年怀特(White)在三角瓶中对番茄根进行继代培养取得成功,1936年又正式提出将“植物体的一部分从母体分离,在适当的离 相似文献
993.
994.
通过统计分析和历史考察,发现科学、技术、经济之间六种关系模式及其演变过程有一定规律,据此推测21世纪的主导模式将会是E→S→T。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将扰动分析与随机逼近算法相结合。得到基于扰动分析的随机离散事件系统的优化算法,即所谓的“Single-Run-Qptimization(SRO)”算法,提出一类SRO算法,证明它的收敛性,估出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996.
997.
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在《神曲》中说:“我向前走去。但我一看到花,脚步就慢下来了,……”这不独但丁一人如此,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每逢漫步在山林原野中,或庭院阳台上,看见绿枝探头,花苞含笑的时候,就象被磁铁吸引住,脚步放慢,双眼凝视,刹那间心旷神怡,其乐陶陶,随后便是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了。为什么呢?这就是花的魅力所使然。 相似文献
998.
999.
随着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 ,输血医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输血器具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输血具有风险性 ,而临床输血迫切需要解决提高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性 ,就必须要有一种安全、高效、简便的新型的输血器材。从输血滤器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 ,从常规输血到微聚体滤器 (MF)以及去白细胞滤器 (CDF)的使用 ,这些都与输血新技术、免疫血液学、移植生物学、血浆衍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学科紧密相结合。由于临术输血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的更新 ,避免因输入供血者的白细胞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和同种免疫反应 ,减少输血引发的病毒性传染疾病 ,从而促进了输血滤器的深入研究和输血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提高了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性。1 国内输血滤器的发展情况我国自 1967年开始研究一次性塑料血袋和输采血用具 ,直至 80年代才在全国普及应用 ,输血器材起步晚 ,与国外同类产品仍存在差距。进入 90年代由输血引发的各种疾病才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健康”这衡量人群素质的主要社会学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全输血必将引起关注。输血中因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及其危害已受到重视。由于进口输血滤器价格... 相似文献
1000.
1.蛇毒磷酸二酯酶和大肠杆菌磷酸单酯酶,通过对-β-硫酸酯乙砜基苯胺分别固定于环氧氯丙烧交联的琼脂上,活力回收分别达50%与80%。2.此二固定化酶被满意地应用于[~3H]后标记法测定寡核苷酸顺序。固定化酶消除了杂质的干扰並保证了部分酶解过程的控制。己鉴定了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U_PC_PC,C_PU_PC和U_PC_PC_PA的顺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