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分析了多孔介质中的各种界面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多孔介质影响凝析气藏露点的机理。认为,多孔介质对凝析气藏露点的影响体现在毛细凝聚和气体吸附的共同作用,由气藏流体的组成、状态及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决定:多孔介质中的毛细凝聚和气体吸附均使得露点压力升高;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受吸附作用的影响较强,露点值升高的幅度相对较大;储层孔隙半径r越小,毛细凝聚作用的影响越强,露点值升高的幅度越大,当孔隙半径r<5×10-6cm时,毛细凝聚现象对露点的影响已不能忽略;对于低渗气藏,吸附态气体在总气量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吸附产生的影响相应也会增强;地露压差越大,吸附作用的影响越强;相同体系储层温度越高,由吸附和毛细凝聚引起的露点变化越小。 相似文献
22.
储层孔喉分布是储层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吐哈油田胜北地区砂岩储层岩石毛管压力曲线研究,提出了建立储层孔喉体积分布预测模型的新途径。该模型解决了在一个地区部分层段、部分井因缺乏压汞测试样品或岩芯资料给研究储层孔隙结构带来的困难,并有利于正确评价工区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毛管压力曲线的双曲线拟合,从压汞毛管压力资料中提取一个储层孔隙结构方面新的重要参数RA,其物理意义是汞在岩石中开始形成一个连续且内部连通良好的孔隙系统时的孔喉半径。并通过实例用RA顶点的大小评价储层的好坏及油气聚集部位,效果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24.
W油藏Z1油组为高孔低渗低阻油藏;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复杂多样。依据Z1油组储层发育特征;研究了储层粘土矿物的类型、颗粒的分布形式和泥质含量;以及上述粘土矿物特征对Z1油组低阻的影响。研究发现;Z1油组低阻层段的粘土类型以伊蒙混层为主;其相对含量高;粘土颗粒较均匀地成薄膜状、絮状分布;平均泥质含量高。粘土矿物组构产生的附加导电性和高泥质含量是影响Z1油组低电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5.
混相压力是确定油藏能否采用混相驱的重要依据,测定混相压力的方法最好的是细管试验法,文中首先选用了一些最小混相压力经验关联式对此进行了预测,然后对大港油田五个区块的原油进行了混相压力测定,并分析了在不同驱替体积下的气油比、采收率、出口气组成变化。结合目前区块的油藏条件分析了采用混相驱替的可能性,筛选了适合于注二氧化碳混相驱的井,还介绍了测试装置及结果。 相似文献
26.
油气生产过程是油气在地层压力的驱使下的渗流流动,地层流体的高压物性是很重要的参数。如何提高地层流体高压物性的测试准确度,对于地层流体高压物性的测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激光测试理论,考虑气体处于气相和液相时消光截面的变化,导致透过气体的光强发生变化。建立了一套激光测试装置,在多个温度下对CO2的露点进行了反复测试,结果与《Hanbook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iquids And Gases》手册中的标称值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测试装置具有很高的测试精度,并为进一步研究多孔介质中的相态变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7.
详细分析了化工领域内广泛应用的单组分和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的特征、演变历程,以及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体系的特点,提出了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模型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模型研究的基础是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实验测试,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成现有单/多组份气体吸附模型的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适用性评价,才能建立起完全包含储层孔隙介质吸附体系的所有特征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28.
水驱气藏开发在我国气田开发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系统介绍了水驱气藏的识别、水侵量的确定及其计算方法。根据物质平衡原理,着重介绍了几种用于水侵计算的模型或解析方程组,包括Schilthais稳态模型、Van Everdingen & Hurst非稳态边水驱模型和Fetkovich拟稳态模型。这对于水驱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川中大安寨油藏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复杂裂缝性油藏,具有严重的非均质性,其独特的地质与开发特征,使常规的油藏工程方法难以开展或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裂缝系统地质储量的早期预测一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了油藏影响函数法,建立了通用影响函数模型,并采用线性规划法求解其数值解。利用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预测裂缝系统弹性容量、地质储量等,为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决策技术依据,为深化裂缝系统的油藏工程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0.
目前中国陆上油田综合含水达81%,产量出现递减,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成为陆上石油工业发展的迫切战略性任务。由于CO2混相驱在油田小范围的应用非常成功,开始进一步研究CO2混相机理指导油田大规模开采。CO2混相驱静混相机理,如CO2在油中膨胀并降低原油粘度很完善,但动混相机理即CO2混相多级接触过程中气液两相物性参数变化未详尽研究。建立计算CO2多级接触过程流体物性参数的一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中原油田井流物数据对混相前缘及后缘气液相组成、密度、粘度等参数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对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