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系统科学   40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2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7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61.
【目的】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重要的防护林类型之一,了解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笔者从垂直结构上分析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分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林分演替、制定合理的防护林经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北省秭归县九岭头林场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大小分别为50 m×60 m、50 m×60 m和50 m×50 m的3块样地,基于样地调查,考虑不同高度林木冠层光合作用的生态学特性,采用树冠光竞争高度法将林分划分为上林层、中林层和下林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林层径级分布、树种组成及空间结构等特征。【结果】①3样地平均胸径随着垂直层次的升高而增大,下林层、中林层、上林层的平均胸径变幅分别为7.34~8.95 cm、14.42~18.15 cm和24.48~26.06 cm。不同林层间蓄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上林层占整个林分蓄积量的比例最高,为63.06%~76.78%,而下林层蓄积量占比仅为4.32%~7.10%。②随着垂直层次的上升,林木径级分布变广,林分密度变小,上林层径级主要分布在22和30 cm径级,呈不规则多峰曲线,中林层径级主要分布在10、18和22 cm径级,主要呈左偏峰分布,下林层径级呈倒“J”形分布,即随着径级的增大,林分密度急剧减小; ③下林层的树种主要以本土阔叶树种为主,代表了整个林分的树种组成。随着林层的上升,树种数总体呈减小趋势。马尾松是上林层的优势树种,其数量占比为69.72%~94.62%,但随着垂直层次的下降,其比例大幅减少,表明在马尾松林演替进程中,林下更新环境较好,有利于本土阔叶树种的生长; ④角尺度在不同林层间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林分整体呈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而大小比数、混交度及林木竞争指数随着林层的降低而增大,表明随着林层的降低,林木大小分化程度越明显,树种隔离程度越高,同时林木个体间的竞争也越激烈; ⑤各林层林木角尺度分布频率总体呈正态分布,角尺度为0.5的林木占比为46.03%~63.33%,说明林分中处于随机分布的林木占多数,但下林层中林木主要呈聚集性分布。上林层处于优势状态的林木比例最大,中林层处于亚优势或优势的林木多于较劣势或劣势的林木,而下林层处于较劣势或劣势的林木比例最大。下林层处于强度混交和极强度混交的比例远大于处于零度和弱度混交的,且竞争指数在下林层达到最大,表明下林层林木个体受到来自其他树种的竞争压力较大,而林木所承受的竞争力越大,越不利于其蓄积量的积累。【结论】未来该地区马尾松次生林有可能演替成为针阔比例相当或以阔叶树为主、针叶树为辅的针阔混交林; 该地区马尾松林应以中林层和下林层为主要调控层次; 以较易获取的参数为基础,构建能够准确选出备伐木的模型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62.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是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药物开发的基础。其中应激性模型由于模拟抑郁症发病的诱因较充分且造模方法简便,已成为最常用的抑郁动物模型,广泛用于抑郁症的基础研究。本文综述了评价应激性抑郁动物模型的主要方法,为抑郁动物模型造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63.
沉积盆地中岩浆的侵入会导致盆地地温史的变化,岩浆所携带的巨大热能会加快有机质的成熟,影响油气的生成和保存。通过对席状岩浆侵入体散热过程的热模拟得出:(1)侵入体冷却速度很快,一般不超过一个百万年;(2) 距侵入体上下距离相同的围岩过热温度演化史基本相同,侵入温度只影响围岩过热温度的幅度,不影响热传递的速率;(3) 侵入体对上下围岩干酪根成熟度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同,影响范围较小,大致为侵入体厚度的两倍。通过研究,将岩浆活动对烃源岩热演化作用模式分为近灶亚模式、中灶亚模式和远灶亚模式,并给出了三种亚模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64.
基于GE Smallworld GIS的配电网停电管理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配电网停电原因与分类,设计出停电工作流程,详细阐述利用GIS技术设计配电网停电子系统的实现过程.该系统综合应用实时信息使停电信息报告更准确,供电恢复更快,从而减少了停电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可实现对配电网的高度自动化管理.  相似文献   
765.
分布式实时系统的组资格成员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满足分布实时系统容错要求的角度出发,基于TDM广播网,提出了分布式实时系统中的一个处理机组资格成员算法,只要系统中故障处理机数目不超过半数,该算法就能在其发生周期之后最多不到2个周期的时间内检测出系统中的处理故障,并维持一个正确的处理状态视图;对算法的正确性给予了证明。  相似文献   
766.
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自然背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认为从千年尺度的季风气候变化趋势来看,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延续3100多年的相对干旱低温时期。黄土高原属于环境敏感带,当前显著的气候干暖化发展趋势,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灾害性变化,是当地资源环境对于全球变暖的响应造成的。数十年来对于水、土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是造成黄土高原及其毗邻荒漠草原地区广泛的沙漠化、土壤侵蚀、河水断流、湖泊干涸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67.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影响因素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生烃量减去残烃量的方法研究了煤系源岩排烃门限。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煤和煤系泥岩的排烃门限了随机质生烃潜力的增强而变早,随有机质丰度的升高而变浅,但丰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对排烃门限的影响已不明显,随地温高,排烃门限深度也变浅,但成熟度门限升高。煤及煤系泥岩的排气门限一般早于排油门限,排气量大于抽油量。进入生烃让限的源岩不一定进入排烃门限,而进入排烃门限的源岩也不一定进入传递意义上的生烃门限。  相似文献   
768.
6B1细胞的低频弱电磁场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鼠6B1骨髓瘤细胞为效应靶细胞,采用细胞化学(MTT),免疫酶标(ELISA)等方法,研究了低频弱电磁场对6B1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1mV/cm的低频电场(10~100Hz)对6B1细胞的增殖无明显作用,而1mV/cm,50Hz电场对6B1细胞乙肝表面抗体的分泌有显著促进,提示在此条件下电场对6B1细胞膜的外侧存在某种特异性作用;(2)0.8T、30Hz的弱磁场对6B1细胞的增殖有  相似文献   
769.
扫描方向对STM图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indows的GDI位图和DIB位图,用Microsoft Visual C++6.0编制了扫描驱动以及能够同时显示和存储多幅伪彩色图像的程序,并用该程序对高定向石墨进行了原子量级和纳米量级的成像。实验观测到对同一样品同一区域,如果扫描方向不同,得到的图像也不同,本文根据STM的反馈成像机理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770.
利用松辽盆地北部探井的热解和有机碳数据,采用生烃潜力法对盆地北部中浅层4套主力烃源岩层(青一段、青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的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套烃源岩随年龄变小排烃门限深度变浅,青一段为1.3 km、青二、三段为1.2 km、嫩一段为1.0 km、嫩二段为0.95 km;烃源岩排烃高峰期较晚,青一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烃源岩在晚白垩世明水组沉积期达到排烃高峰,青二、三段烃源岩则在古近纪四方台组沉积期和泰康组沉积期分别达到排烃高峰;4套烃源岩现今累积排烃量达到了487.1×108t,远景资源量为97.4×108~194.8×108t,展现了巨大的资源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