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2篇
系统科学   59篇
丛书文集   66篇
教育与普及   9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篇
现状及发展   18篇
综合类   151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92.
地史中的孔隙度场方程及回剥正演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查明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状况,地质储量及分布,必须清楚地层的沉积埋藏史。为此,根据沉积埋藏机理,建立了具有多种岩性沉积,压实的泥岩孔隙度场方程与定解条件,并给出计算不同地质时期各岩层厚度与孔隙度的数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构造了描述地史拟合的微分动态规划及回剥正演算法,对某洼陷作了实际计算,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3.
本文采用XRD,TPR,TPD-MS,TPSR-MS和IR技术,研究了负载于SiO_2担体上的Ni,Cu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引起的CO加氢反应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Ni和Cu之间可以很好地形成合金,Cu的4s电子迁入Ni的3d轨道的电子效应,使双金属催化剂对H_2和CO的吸附能力有别于单金属Ni,Cu催化剂;CO加氢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生成烃类,在Cu中心上通过HCO_(a)活性中间物生成醇类,Ni和Cu的合金化则有利于C_2以上的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94.
齐型空间上Littlewood-Paley算子在Lipschitz函数类上的有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了齐型空间上Littlewood-Paley算子作为Lipschitz函数类上的算子,当算子的像函数值在一点有限时,它们都是Lip(α)上的有界算子.  相似文献   
95.
将氢化非晶碳薄膜(GDα-C:H)应用于硅半导体晶体管的表面钝化,取得了与α-Si:H 膜相类似的效果。对α-C:H 的钝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6.
97.
本文提出了Cr(Ⅵ)和V(Ⅴ)的高灵敏荧光测定方法,对4个催化氧化反应体系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活化作用、机理和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8.
轴对称拉延工艺规划的专家系统设计技术朱谨,王学文,阮雪榆(材料工程系)拉延是最常用、最重要的金属板料成形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的拉延工艺设计由手工完成,不仅枯燥乏味,其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亦难保证.由于现有设计理论的不完备性及其与实用之间有较大差距,导致...  相似文献   
99.
一类推广的Littlewood-Paley算子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精确估计文内各个积分,得到由ε算子族定义的Littlewood-Paley算子在相应象函数之值在一点有限的条件下,全都在函数空间Lipα(Rn)(0<α<1/2)上有界.  相似文献   
100.
本文简述了用α-SiC:H/α-Si:H复合膜钝化硅平面器件的钝化机理,并成功地应用于硅平面小功率晶体管的表面钝化,实验表明,钝化后的器件反向漏电流降低了2~3个数量级;小注入下的电流放大系数提高了3~4倍;室温—200℃的BT实验表明,未钝化的器件200℃时的电流放大系数比室温时增加了300%,而钝化后的器件只增加了75%。这些结果主要归因于钝化膜中原子态氢在到达SiO_2-Si界面处与界面处悬挂键结合,降低了界面态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