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9篇
系统科学   90篇
丛书文集   51篇
教育与普及   1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150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贺兰山(3556m)是中国东部存在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之一,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对于研究中国东、西部冰川发育特点以及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野外地貌调查与室内光释光(OSL)、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对冰川、黄土以及湖相沉积物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在贺兰山主峰周围海拔2800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第四纪冰川发生的时限较晚,时代上限为末次冰期中冰阶,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中期(43.2±4.0ka)、末次冰盛期(LGM,~18ka)、晚冰期(12.0±1.1ka)和新冰期(3.4±0.3ka),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采用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代表共和运动(150ka)以来的冰川平衡线变化,并用末次冰盛期的平衡线(2980m)以及现代理论雪线高度值(4724m)作为平衡线的最大振幅,以3.5mm/a作为贺兰山体的抬升速率,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贺兰山山体高度与冰川作用之间的关系,并与黄土-古土壤等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指标对比,认为贺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是山体的构造抬升与气候条件耦合的结果,即"共和运动"之后山体抬升到与末次冰期气候耦合的高度,开始发育冰川.  相似文献   
912.
探索三七茎叶中γ-氨基丁酸提取工艺.考察提取的溶剂、时间、次数、温度及物料比5个单因素影响,采用正交实验分析方法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其结果表明三七茎叶中γ-氨基丁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水,提取时间3 h,提取次数3次,提取温度60 ℃,提取物料比1 g∶10 mL,在此条件下γ-氨基丁酸的提取率为0.46%.  相似文献   
913.
粉细砂在宁夏北部分布广泛,埋藏浅,土层深厚,存在不同程度的液化倾向。围绕粘性土改善砂土抗液化性能,以银川地区粉细砂为对象,干密度,含水率和粘性土掺量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方案,试验研究了粘性土改性细砂的强度特性,分析了各因素的作用规律,及其显著性,建立了粘聚力与干密度、粘性土含量及含水率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土的颗粒组成和矿物组成分析了作用机理。干密度的增大能显著提高改性细砂的强度指标,粘性土可非常显著的提高细砂的粘聚力,从而显著改善细砂土的抗液化性能,且对强度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建立的粘聚力关系模型显著性高,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914.
结构强震动观测是分析结构动力参数的重要途径。对于扭转振型的识别,往往需要同一楼层平面内的多台强震动观测设备;而平面内单台设备能否有效识别结构的扭转振型,有待分析讨论。选取云南省一强震动观测台阵的观测记录,通过傅里叶谱分析、几何推导,识别了该大楼的振型模态。结果显示,大楼长、短轴向各存在明显的峰值点,对应频率分别为:地震动的卓越频率(短轴1.1 Hz、长轴1.3 Hz)、结构第一平动振型(1.7 Hz)、结构第二扭转振型(2.1 Hz)。最后,在考虑填充墙质量、刚度的情况下,建立了符合实际工程情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结果显示,有限元模拟值与强震动观测结果相近,说明利用强震观测记录傅里叶谱,可有效识别结构的振型模态;同时也说明平面内单台强震动观测设备能识别结构的扭转振型。  相似文献   
915.
"昆仑-黄河运动"与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黄河运动"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不仅影响到了整个青藏高原,把高原面抬升至3000~3500 m,局部地区的山地上升到4500~5000 m的高度,导致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影响大气环流型式,形成了东亚季风的现代格局.冬季风加强和夏委风减弱使得我国北方干旱化加剧,沙漠面积扩大,湖泊消退,亚热带植物从秦岭以北南撤到南方,而且使得黄土堆积范围得到扩展,黄土堆积速度加快.这次构造运动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然地理的现代格局.  相似文献   
916.
 在273.2~353.2 K范围内,精确测定了[BMIM]HSO4离子液体的密度和表面张力。 根据Glasser理论, 讨论了该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 估算出其晶格能和标准熵。 根据离子液体的空隙模型计算了离子液体的恒压热膨胀系数α= 7.8 × 10-4 K-1, 与实验值α = 10.8 ×10-4 K-1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17.
将深圳特区城市化过程划分为城市化初期、发展期、加速期和后期4个阶段,借助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包括1979年的MSS,1989、1998、2003、2009的TM,采用景观分类、景观转移和景观指数分析等一系列技术方法,分析了深圳湾地区基围、红树林和滩涂3种湿地景观类型的动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①深圳湾景观类型丰富,有较高多样性,但不同类型所占面积差异较大。人为干扰是深圳湾景观格局和景观类型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围垦填海和城市建设严重破坏了深圳湾滨海湿地,海岸线不断向浅海延伸。②从1979年至2009年的30年间,研究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08.95 hm2增加到2 072.52 hm2,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从2.94%增加到17.55%;③基围景观受人为干扰最严重,其面积在城市化初期表现为增长的趋势,1989年在景观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最高峰时的7.72%,此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基围景观逐渐演变为建成区或其他景观类型,且斑块形状趋于规则,由非正方形的形状趋于偏向正方形。在城市化的后两个阶段,基围景观发生转入和转出的斑块数量都很少,主要分布在进行了几次大规模围海工程的南山区;④城市化的前两个阶段红树林总面积持续减少,1998年后开始恢复增长,面积由52.65 hm2增加到2009年的81 hm2。景观指数分析表明,红树林景观没有趋于破碎化,反而形成了较大的景观斑块,景观连通性增加,保护区的建立对红树林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⑤滩涂景观在过去30年间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和反复性,总的来说,面积从1979年的634.5 hm2减少至2009年的377.28 hm2,景观趋于破碎化,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918.
本文将线性规划与增强顺序法相结合,求解多线材一维下料问题.采用具有全容量特性的解法,一次生成多个排样方式,按比值法选择新排样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文献中报道的一些例题,运用算法可降低线材成本;和商业一维下料CAD系统相比,在下料方案的线材成本相同的前提下,本文算法可大幅度缩短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919.
针对高校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课程内容死板、互动性差等问题,本文基于贝叶斯动态推理网络理论提出并实现了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关注各个基本教学环节,即课前教学准备、课前学生预习、课内问题、小组讨论、课堂发言、课内测试、课后作业以及实验等,同时重点关注各个基本环节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等问题。具体应用中,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20.
早期的协同过滤算法利用矩阵分解来解决数据稀疏问题,但是严重的稀疏问题导致矩阵分解的性能很难满足应用的需求.随后,迁移学习被引入到协同过滤的研究中,它主要利用辅助域和目标域的公共用户的各种信息来解决目标域的数据稀疏问题.虽然通过引入辅助域的信息能够帮助目标域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在公共用户包含的公共商品项目少的情况下,只利用公共用户的浅层特征来度量用户的相似性,不能很好地捕捉用户的潜在特征,相似性度量效果不好.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的联合矩阵分解协同过滤模型,以公共用户为锚,将两个领域的用户和商品映射到一个潜在的语义空间.模型通过对两个领域的用户 商品评分矩阵在以公共用户信息作为约束项的情况下,进行联合矩阵分解,在实际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明显优于现有基于相似度计算的迁移学习方法,也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