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英帝国主义1888年和1904年发动的两次武装侵略西藏的战争,遭到了西藏人民的英勇抵抗,表现出西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西藏,顽强拼搏,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积极进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对于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2.
包含真、利、善、美、圣意蕴的<格萨尔>,其文化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了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格萨尔>的文学翻译就是在原语语境和译语语境的共同制约下获得译文表达式的过程,也是译文随语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如其所译"的意义构建过程.如果对<格萨尔>语境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层次认知,如果不充分理解<格萨尔>的文化语境,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不会解读藏族人的心理结构,不了解<格萨尔>的艺术特性,那么,对<格萨尔>的翻译就有可能是"隔靴搔痒"式的"吃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83.
同其他语言一样藏语词性的兼类现象普遍存在,这给词性标注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对兼类词的处理是藏语词性标注的关键所在。文章利用传统和现代藏语语法理论,在分析藏语真实文本的基础上,归纳了藏语兼类词的种类,提出了兼类词的标注原则。并根据词语搭配关系和词的组合结构构建了兼类词的识别规则库,利用该规则库可对兼类词的词性进行较准确的标注。  相似文献   
84.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即SEIA)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文章针对西藏地区独特的生态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指出在西藏地区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提出了在西藏地区深入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从建设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在西藏地区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示范区出发,优先在重要领域、重要区域的发展规划引入和全面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并逐步扩大到所有领域,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85.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逻辑,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浓重的历史使命意味,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大团结的坚定意志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有着深层的现实逻辑,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和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使命担当贯联,其内涵特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气贯节续,有着高度互相贯通与一致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实践,对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农地制度作为经济体制度的子制度,适用制度经济分析。我国当前农地制度占有和使用权限清晰而收益和处置权模糊,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农地制度具有差异化的功能需求和成效评价:对于国家和集体经济主体来说,当前农地制度的运行是成效“显著”的,但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低廉和农地产权的“残缺”以及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欠缺,农地退化为最后的生存保障而难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国家和私人对于农地制度的不同功能诉求主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农地制度的演进,而现行制度运行本身权衡实现不同功能需求的成效决定了该制度的维续和演进进程。  相似文献   
87.
藏语同音字“■”与“■”的正字问题和字典义项分解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文章通过语料库、文献、正字书及词典四个领域对两个同音字的历时使用及分布进行了计量研究和语义转移的认知解析,归纳了“■”的九个义项及“■”的四个义项,并得出二者不能混用的结论。同时,认为字典中同音字及多义词的义项概括和分解应依照“义点展示,义系排列,义项分解”的程序,结合微观义点显示和宏观义系把握来进行分解。  相似文献   
88.
曲姿璇  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2022,(3):142-148+161
西藏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倡导践行革命理想信念、建立民族平等、促进团结进步、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改善民生福祉的价值追求。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伟力、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与中国各民族“和合”文化一脉传承,又赋予中国共产党赓续革命精神的优秀品质。其不仅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凝心聚力,也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方向指引,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政治为上、发展为要、教育为基、认同为魂、法治为本的经验启迪,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9.
原创性学术观点不仅是学者个人学术成就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术成果中最具洞见的部分。但学界对相关学术观点所内具的学术价值缺乏必要的评析与阐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失或遗憾。文章对藏族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原创性学术观点进行了必要的梳理,以期为藏族音乐研究的理论建构及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宽,归纳出引以为据的学术观点和用来借鉴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90.
利用NCEP的CFSR再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上空四季大气热源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上,春季和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是分布不均匀的热源,而秋季和冬季是比较均匀的弱冷源;在春季(3—5月),青藏高原主体上空呈现不均匀的弱热源,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西部边缘、南部边缘地区呈现较强热源,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也呈现强度不均匀的热源区;夏季,热源强度略强于春季,在整个亚洲大陆上最强的热源中心不在青藏高原上,而在青藏高原南侧及孟加拉湾中东部一带,另外高原西侧冈底斯山脉附近和喜马拉雅山脉中东部边缘一带还呈现弱冷源;秋季,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及其以南的大陆地区表现为热源,且存在较强的热源中心,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也存在小范围的弱热源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呈现均匀的弱冷源;在青藏高原西部边缘及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呈现弱热源区;仅在冬季,青藏高原上空感热加热呈现为负值;不区分季节的情况下,青藏高原西南部上空的感热加热强于东北部;青藏高原西侧边缘、南部边缘和东南部上空的潜热加热永远强于青藏高原主体,而青藏高原主体长波辐射加热值大于南部边缘及东南部地区.在垂直结构上,春季和夏季大气整体表现为热源层,春季热源层厚度约为冷源层的3倍,夏季热源层厚度大致为冷源层的6倍;秋季,大气总加热在500 hPa层以下表现热源层,而500~150 hPa表现冷源层,且冷源层强度比夏季较强;冬季,大气总加热整体上表现冷源层,只有675 hPa附近到550 hPa层表现很薄的热源层,冷源层的厚度约为热源层的6倍;不分季节,青藏高原上空700~450 hPa感热加热分量项和大气总非绝热加热垂直廓线分布基本一致,而450~100 hPa潜热加热分量项和大气总非绝热加热垂直廓线分布基本类似;除冬季大气总非绝热加热基本表现为弱冷源外,其余季节低层均表现热源,而高层表现弱冷源,但层级的热状况强度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