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蜱(Dermacentor)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在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1)
前言革蜱乃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蜘蛛纲(Arachnoidea)寄生螨目(Parasitiformes)中的一个属(1952)。它们是人和家畜的寄生虫,为脑炎、蜱传斑疹伤寒、“血孢子虫病”、土拉伦斯菌病、布鲁士杆菌病、脑脊髓炎和其他人畜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莲果皮的元素组成及发育和土壤对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X射线微区分析法测定了莲果皮的化学元素组成,主要含有Na,Mg,AI,si,P,S,Cl,K,Ca等9种元素,偶见Mn与Fe。在发育过程中Ca的含量递增,而K,Cl,S,P 4种的元素含量递减。在不同组织中,上述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如外表皮中Ca含量最高,而内表皮中K的含量最高。土壤对莲果皮的元素组成影响很大,莲的同一品种磨山红栽种于武汉及北京两地,其Si,Al,Mg和ca含量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3.
用交配前雌蜱合神经节作对照,通过观察超微结构发现,交配后饱血前长角血蜱合神经节具有较强的分泌活性,表现在核膜孔增大,运输活跃,能量合成的细胞器-线粒体个体变大,数量增多;与合成脂类物质(很可能是保幼激素)有关的细胞器-平滑内质网异常丰富,成簇排列,高尔基体活跃,囊泡普遍出现,显示分泌活性的电子在致密颗粒丰富,细胞持中出现了大量的分泌泡;相应的神经轴突中的运输颗粒数量也增多,这些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合弛 相似文献
4.
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若虫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在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1)
在实验室内饲养了采自不同地区的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分析了它们若虫的形态性状,并在观察大量材料后,找出可用于鉴别两种若虫的形态特征:异盾上背中毛的数目,背中毛、间毛和亚缘毛三者的总数以及肛门环前部的宽度.根据耳状突的宽度,盾板上刚毛的总数以及基节I上距的大小,又能将这两种革蜱若虫与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其他三种(边缘革蜱、银盾革蜱和网纹革蜱)若虫相区别. 相似文献
5.
在长角血蜱雌虫的不同生理时期测定其卵巢和脂肪体中RNA,DNA以及总蛋白含量,发现随着雌虫生殖的进展,卵巢和脂肪蹋体中上述物质的含量,在产卵前持续增加的临产卵,产卵后开始下降,且脂肪体中上述物质含量的升降快于卵巢,饱血后2d,点滴20-羟基蜕皮酮(20-E)或法尼醇,发现:每蜱1,5μg20-E能增加卵巢中核酸和总蛋白的含量:每蜱100,500μg法尼醇则显著增加RNA,DNA和总蛋白的含量,对脂 相似文献
6.
介绍和讨论了人工种皮的概念和优点,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人工胚乳(内层)中凝胶系统的应用及外层保护膜的成膜方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饱血后1,3,5天的长角血蜱,其卵巢的合神经节的蜕皮激素含量在组织培养前后均没有明显变化;体壁在组织培养后,以酮(E)含量在组织培养前分别增加了14.3和5.2倍;脂肪体单独进行组织培养时,E含量均略有下降,20-羟基蜕皮酮(20-E)均略有上升;脂肪体连同体壁一起培养时20-E比组织培养前分别增加了1.7,2.3和4.7倍,显示了体壁是E的合成分泌部位,脂肪体是E转化为20-E的部位。 相似文献
8.
9.
用HPLC测定长角血蜱中的保幼激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长角血蜱及其血淋巴、脑、卵巢等部位的保幼激素,给出了样品预处理和样品分析的最佳操作条件.在λ=218nm 时检测,JHⅠ和 JHⅡ的最小检测量分别为27.6和19.7ng,实验回收率分别为92.3%和79.5%. 相似文献
10.
长角血蜱蜕皮激素分泌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饱血后第1,3,5天的长角血蜱,其卵巢和合神经节的蜕皮激素含量在组织培养前后均没有明显变化;体壁在组织培养后,蜕皮酮(E)含量比组织培养前分别增加了1.4,3和5.2倍;脂肪体单独进行组织培养时,E含量均略有下降,20-羟基蜕皮酮(20-E)均略有上升;脂肪体连同体壁一起培养时,20-E比组织培养前分别增加了1.7,2.3和4.7倍.显示了体壁是E的合成分泌部位,脂肪体是E转化为20-E的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