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蟋蟀受精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脸油葫芦雌体受精囊主要由腺细胞和肌肉构成,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后发现,受精囊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内膜,腺细胞层,基膜和肌肉层四层结构,其中,腺细胞层比较发达,主要是由细胞体和毛细分泌管组成;而肌肉层则由纵、环肌两层结构组成,纵肌位于内侧,而环肌位于外侧,纵环肌皆为横纹肌。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峨眉腹露蝗 Fruhsforferiola omei(Rehn et Rehn)精子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中心粒侧体呈片状结构,线粒体衍生体纵脊数目为3~4个,精子形成过程中轴丝及线粒体衍生体周围有一定数目的微管分布,这些特点构成了与其它蝗虫精子超微结构相区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方法,对雄激素受体类似物在拟黑多刺蚁的雄蚁与工蚁脑部的表达与分布进行了检测研究.检测结果显示,雄激素受体类似物在拟黑多刺蚁雄蚁与工蚁的蕈形体冠部、柄部、根部以及中央复合体均有分布,并推测该雄激素受体类似物可能对蚂蚁的学习记忆以及求偶进攻等行为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4.
拟黑多刺蚁脑部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Mallory染色方法,对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脑部形态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拟黑多刺蚁脑由前、中、后脑三部分组成:前脑中具有较大的蕈形体,说明它可能具有比较发达的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中脑中具有较大的嗅觉神经纤维球,表明拟黑多刺蚁具有发育良好的嗅觉系统.和其它膜翅目昆虫相比,拟黑多刺蚁前脑中的视叶较小.因此推测,视叶在其觅食、学习、记忆及其他行为中的作用不及中脑嗅叶.后脑在整个脑部占据的面积很小,它在蚂蚁脑部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25.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脑部雌激素相关受体pvERR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vERRmRNA在不同品级的蕈形体、附叶、视叶、中脑、食道下神经节和球状细胞中都有表达.蚁后蕈形体和球状细胞中pvERRmRNA的阳性表达最为明显;工蚁中脑pvERR mRNA的阳性反应强度明显高于蚁后和雄蚁;pvERR mRNA在雄蚁视叶中有较强的表达.pvERR mRNA在不同品级的拟黑多刺蚁脑部的表达差异可能与它们各自在蚁群中的功能和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6.
长翅素木蝗精子发生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卓  奚耕思 《松辽学刊》2005,26(4):40-41
首次对四平地区蝗属优势种——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I.Bol.))精子发生过程进行显微水平的观察和描述.根据精母细胞形态和细胞核形态变化等特征性指标,蝗虫精子发生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精原细胞时期、初级精母细胞时期、次级精母细胞时期、精子细胞时期和精子形成时期等,最终成熟的精子通过交配活动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27.
28.
29.
用组织学方法对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了显微观察.根据卵母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核的变化、卵黄物质的形成以及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将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分为3个时期8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的形态特征.卵子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凋亡现象主要发生在卵母细胞生长期,特征主要表现为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质内分裂增殖,卵母细胞的胞质不均匀,出现许多空泡状物质.  相似文献   
30.
赵卓  奚耕思 《松辽学刊》2007,28(1):31-33
对直翅目蝗总科异翅负蝗卵子发生各阶段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描述,根据卵母细胞及其细胞核形态变化、滤泡上皮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以及卵母细胞内卵黄形成与积累程度等形态变化,认为异翅负蝗卵子发生符合3个时期8个阶段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