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观察空间诱变后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株的在小鼠体内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数目的改变,并探讨可能的机理。应用细胞低温长期生存系统,将B16细胞株搭载于中国第20号返回式卫星,返地后单克隆化,从得到的110株单克隆空间诱变B16细胞株中随机选取7株,编号为38#~44#,常规培养6代后和对照细胞株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同时采用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又称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增殖差异较大的39#和44#细胞株接皮下种于C57BL/6J小鼠,两周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出瘤体,经福尔马林固定后,采用CD31和PAS套染的方法观测肿瘤组织血管生成拟态的情况,并推测其与肿瘤生长速度和转移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22.
 为评价羰基铁粉作为动脉栓塞热疗的一种新型介质的可行性,通过进行羰基铁粉形态学观察和粒径分布检测,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表征;利用L929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并进行大鼠体内毒性实验,检查羰基铁粉的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体外升温实验中,将羰基铁粉和碘油的混悬液暴露于外界交变磁场,通过设置不同的羰基铁粉含量和磁场强度,评价羰基铁粉在外界交变磁场下的升温情况;体内实验中,以正常新西兰大耳白兔作为动物模型,对其肝动脉进行经动脉栓塞热疗,对比热疗过程中肝组织温度和体温变化情况,并对热疗后兔肝进行病理学检查。细胞毒性研究表明,羰基铁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和体外的升温情况表明,在外界交变磁场作用下,羰基铁粉具有理想的升温特性。由此说明,对于动脉栓塞热疗来说,羰基铁粉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临床应用候选介质。  相似文献   
23.
空间环境中丹参酚酸B镁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中药丹参酸B镁在空间环境下对接种低温细胞生存系统中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作用,为预防空间环境对宇航员心血管功能的损伤提供依据。将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加入丹参酚酸B镁接种于低温细胞生存系统中,搭载于第22颗返回式卫星。经过18d空间飞行,将回收卫星返回后的细胞进行第17,24,30d光镜照相,Giemsa染色及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加药组的细胞在形态上及增殖数目上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丹参酚酸B镁能够改善空间环境中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生存状况,减轻宇宙射线、微重力、微磁场对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4.
磁感应治疗研究和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磁感应加温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型肿瘤治疗技术。该技术利用定位导入肿瘤靶区的磁性介质在交变磁场下的磁化损耗产热,对恶性肿瘤实施磁介导加温治疗。研究表明,肿瘤组织在交变磁场诱导的磁热效应下升温至40~70℃时,靶区沉积的热能作用可特异性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症复发和转移,并可激发机体的抗癌免疫效应,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磁感应加温治疗在肿瘤治疗的特异性、靶向性等方面显现出其独特优势,已引起了国内外肿瘤临床治疗界的极大兴趣。本文对实验室近年来开展的基于多种磁性介质的肿瘤磁感应热疗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磁感应治疗设备研制、热疗用磁性介质研发和磁热疗生物医学实验研究3个方面。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肿瘤磁感应热疗的临床前实验已经完成,目前已经开展一期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探讨不同数量和不同排布方式下,热籽在等效肌肉的琼脂体模中磁感应升温效果,制作琼脂等效肌肉模型,利用模板植入不同数量热籽:1颗、2颗、3×3阵列排布、4×4阵列排布、双层4×4不同层间距排布。在选择的测温点植入热电偶,将植入完成的琼脂体模置于磁极下,进行磁场辐照,测定并记录升温情况。结果表明,1颗和2颗热籽植入体模在磁场中加热后温度可达25~32℃,热籽在体模中的发热功能稳定。9颗热籽植入体模在磁场中加热后,两颗热籽间温度达到37.5℃,热籽阵外1.0cm处温度为30.1℃。16颗热籽植入体模在磁场中加热后,热籽阵列中心温度达到52.9℃。不同层间距热籽植入体模在磁场中加热后,中心点位置温度均达到65℃以上。随着逐渐远离中心点,温度呈下降趋势,在热籽阵外1.0cm处降至42~45℃。层间距1.0cm与0.8cm的结果比较,各测温点间温度相差约1.0℃;层间距1.0cm与层间距0.5cm的结果比较,各测温点间温度相差约3.0℃。因此,本研究成功模拟了等效肌肉的琼脂体模,一定数量的热籽在既定靶区磁感应升温,可以达到肿瘤治疗所需温度。  相似文献   
26.
 磁感应热疗植入合金热籽与放射籽源在尺度上处于同一水平,当热籽和放射籽源同时植入肿瘤组织,热场和辐射将共同作用于肿瘤细胞,提高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本文应用电磁学理论计算射频磁场中热籽和放射籽源的产热功率.并将不同分布的热籽和放射籽源置于磁感应设备射频磁场中,调节磁场参数,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温升曲线.同时研究了放射籽源在磁感应射频磁场下的升温情况以验证放射籽源的安全性,以及合金热籽与放射籽源混合排布情况下的升温情况以验证联合治疗的有效性.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放射籽源在磁感应治疗射频磁场下(50~500kHz)磁热效应不显著,其用于热放疗的安全性得到验证.将放射籽源与热籽混合植入琼脂体模和离体肌肉组织,在介质植入区域内温度均远超过43℃,可实现植入区域内热疗对放疗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27.
观察动物接种实验致瘤性显著减弱的空间诱变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株的细胞形态、细胞骨架和表面结构与对照细胞株的差异。分别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筛选所得阳性细胞株与对照细胞株,以及用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异同。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筛选所得阳性细胞株和对照细胞株分别成像,观察空间诱变细胞株与对照组细胞株所得图像的差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从空间诱变细胞株中筛选出的8#细胞株的细胞骨架荧光较对照组增强,细胞骨架纤维比对照组粗大。AFM图像显示,8#细胞株分泌的纤维粘连蛋白的纤维形态和分布与对照组细胞有较大差异,其纤维较为扁平、走行弯曲或呈轻度迂曲状;对照组细胞纤维呈山脊状、放射状,源自细胞伪足部细胞膜。在8#细胞株图像中有少量“孔洞”样结构,而在对照组细胞中未观察到类似结构。  相似文献   
28.
总结高压氧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查阅文献,归纳高压氧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机制.综述高压氧在治疗脑梗塞、脑出血、颅脑损伤、偏头痛和震颤麻痹等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探讨科学应用高压氧治疗神经外科疾病.高压氧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研究投入很少,其治疗一些疾病的机制还不甚明确等.同时,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既要重视高压氧疗法的独特疗效又要防止其滥用,只有及时、适度地使用高压氧疗法,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因此,加强高压氧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十分必要.虽然目前高压氧医学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未来其治疗将会在神经外科领域得到更广泛地应用.高压氧将成为神经外科临床疾病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现代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30.
 磁性纳米粒已被用作肿瘤磁感应热疗的介质,目前常用纳米Fe3O4,其经典制备方法是化学共沉淀法,得到具有超顺磁性的纳米Fe3O4粒径约为10~15nm。本文采用改进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聚丙烯酸(PAA)修饰的羧基纳米Fe3O4,通过EDC、NHS活化法偶联模型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用BCA定量分析磁粒对BSA的偶联效率,并进一步偶联荧光标记的抗体,观察偶联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羧基纳米粒粒径约10nm,水相分散性良好;定量分析和光学观察结果均显示,采用EDC、NHS活化法能使蛋白质与羧基化磁性颗粒稳定结合。本研究为靶向磁性纳米粒的制备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