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恶性肿瘤中医辨证分型及其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患者的内分泌激素和免疫功能状态进行了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41例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和42例非气虚痰瘀证患者血清CD 3、CD 4、CD 8和NK细胞的变化;用放射免疫计数法检测了ACTH、CORT、IL-1β和IL-6。结果表明,①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气虚痰瘀证占49.39%。②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CD 3、CD 4、CD 4/CD 8、NK均下降,CD 8升高,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气虚痰瘀证组CD 3、CD 4与非气虚痰瘀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IL-1β和IL-6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④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ACTH含量升高(P<0.01),CORT含量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气虚痰瘀证是恶性肿瘤的重要证型,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都存在免疫细胞及内分泌激素方面的改变,尤以气虚痰瘀证组更加突出,以CD 3、CD 4、CD 8、NK、IL-1β和ACTH的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32.
 为建立高血压维医异常体液分型量化诊断标准,以非疾病诊断临床相关信息为依据,对诊断明确的43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入选的证候要素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共线性诊断及主成分分析,使用主成分改进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立各证候要素对证候的贡献度,根据OR值分高血压各异常体液主症、次症。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异常黑胆质型主症为多梦、噩梦,心神不宁,脉象细、硬、沉,尿色发青,舌质青紫;次症为大便干燥,舌苔灰黑色,口味苦涩,面色偏黑,口唇暗红,肢体酸痛,盗汗。异常血液质型高血压主症为结膜稍红,舌尖红,脉象粗、短、有力,面色发红;次症为尿色黄赤,皮肤较热,舌苔光滑,出汗不多,口味微苦,皮肤细嫩,目光少神。异常黏液质型高血压主症为脉象沉、弱,口淡无味,出汗较多,便秘,肢体沉重;次症为疲乏,舌苔白腻,面色暗淡,睡眠较多,面色发白,边缘齿痕,口黏,皮肤较湿,口唇淡白。异常胆液质型高血压主症为皮肤较热,情绪紧张,脉象细、浮、硬,失眠、易醒,舌苔黄色,面色萎黄;次症为舌体瘦长,口味甘苦,结膜偏黄,尿色偏黄,尿每次量少。对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所得到的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比较符合,可靠性高。由此得出结论:高血压异常体液证候的量化诊断可为高血压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3.
 为了揭示维吾尔医学特色药(维药)西帕依溃结安灌肠剂(KJA)在维吾尔医学中用于缓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和抗结肠癌作用及可能机理,选择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KJA加美沙拉嗪组、KJA灌胃组和KJA灌肠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采用DNCB复合乙酸诱导UC模型并实施相应干预。在干预第11,17,24天检测结肠组织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结肠细胞凋亡率等指标,进行相同阶段组间及不同阶段组内比较。结果显示,KJA在体能通过改善结肠组织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异常改变,选择性诱导炎症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来发挥缓解、治疗UC作用。美沙拉嗪和KJA在治疗UC不同阶段时期对细胞各期凋亡率调节机制可能有差异。其中美沙拉嗪加KJA灌肠治疗对晚期凋亡率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异常黑胆质病证结合大鼠海马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的浓度变化, 并观察方药对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选用雄性SPF级Wistar大鼠36只, 完全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异黑颗粒高剂量干预组、异黑颗粒中剂量干预组、异黑颗粒低剂量干预组、多奈哌奇干预组.病证结合造模后3d开始药物干预15d, 行为学测试后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 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SOD、GSH-Px、CAT活性明显减弱, MAO活性增强、MDA含量明显升高,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方药干预治疗后, 不仅生物表征有显著改善, 高剂量干预组大鼠海马组织SOD、GSH-Px、CAT活力较模型组明显提高, MAO活性减低、MDA含量明显下降,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与多奈哌奇干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中剂量干预组SOD活性明显提高,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GSH-Px、CAT活性提高、MAO活性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MDA含量无明显改善,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干预组SOD、CAT、MAO活性及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GSH-Px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得出, 异常黑胆质证结合双海马聚集态Aβ注射所建立的AD异常黑胆质病证结合大鼠模型, 存在明显的自由基损伤和氧化应激过度, 异常颗粒可能通过增强SOD、CAT、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 抑制MAO活性减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氧化分解,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减少自由基对海马神经元损伤, 从而达到防治老年性痴呆的目的,方药高剂量疗效最突出.  相似文献   
35.
 从代谢组学角度进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中维西医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解析中维医不同分型间及其与正常人群间代谢表型的构成差异,寻找并鉴定中维医证型的代谢生物标记物,阐述中医肾虚痰瘀证及维医异常黑胆质证在代谢组学方面的共性特征改变及其物质基础,以体现两者在代谢组学方面的交互性,为COPD的诊断、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奠定一定的基础。首先,按照纳入标准收集COPD稳定期患者105例,进行西医的诊断分级以及中医、维吾尔医的辨证分型,分为中医肾虚痰瘀证组和维医异常黑胆质证组,对所有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血样分批进行核磁共振技术(NMR)的代谢组学方面的测定和分析;得到健康人与各组COPD患者的血浆一维及二维氢谱,对1H-NMR谱进行分段积分后的积分值进行OPLS-DA分析,得到3D平面分布图,显示COPD患者肾虚痰瘀证组、异常黑胆质证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的分布区域完全分开,而中维医二组的分布区域未完全分开,说明两组血浆在代谢成分上无明显差异,同样表现为血桨中多种氨基酸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酪氨酸、苯丙氨酸。此外,糖蛋白、不饱和脂类及极低密度脂蛋白也较健康人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肉碱及丙酮、乙酰乙酸较健康人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COPD二组中维医证患者血浆中代谢紊乱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氨基酸、蛋白质的代谢异常及脂肪代谢减弱、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反复相互影响的程度更重,使代谢紊乱状态更加严重。总之,从代谢组学角度出发,进行COPD中维医病证结合的对比研究,发现肾虚痰瘀证及异常黑胆质证患者代谢组学改变更突出,但两证的代谢组学变化基本一致,其生物表型相似,表现为氨基酸、脂肪及糖代谢异常,提示COPD肾虚痰瘀证与异常黑胆质证患者机体内三大物质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相比健康人显示机体的免疫功能更低下、内分泌功能更紊乱、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36.
 依托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ASM)对异常黑胆质型肝癌模型代谢谱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根据维吾尔医学理论,建立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大鼠模型,运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检测以不同剂量ASM 灌胃大鼠的血清代谢物含量变化,分段积分后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1H-NMR 谱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将1HNMR谱信息用PLS-DA 分析可以把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组和ASM 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大鼠血清代谢谱变化区分开,发现与异常黑胆质肝癌组相比,在ASM 低剂量组大鼠的血清中α-葡萄糖,β-葡萄糖和牛磺酸的含量上升,而在ASM 中剂量组大鼠的血清中同样这三者也有升高,并且一些必需氨基酸,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组氨酸含量升高,乳酸降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SM 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中变化无此趋势。异常黑胆质成熟剂通过提高支链氨基酸的含量,加速糖异生提高能量供应,降低乳酸堆积来调节异常黑胆质型肝癌模型的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等能量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37.
 为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型哮喘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变化特点,对76 例哮喘患者按维医体液论进行辨证分型(其中异常黑胆质型哮喘组30 例,非异常黑胆质型哮喘组46 例),并与健康对照组89 名进行对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 和CD62P、内皮素(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凝血4 项指标,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D62P、ET-1、PAI-1 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D62P、ET-1、PAI-1 水平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t-PA 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下降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FIB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FIB 含量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 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偏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 时间在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最短,其次为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研究表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和纤溶功能都发生紊乱,提示异常黑蛋质性哮喘处于血栓前状态,且这种状态较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8.
探讨了异常黑胆质型体液引起肿瘤过程中体内代谢变化的机理.对223例异常黑胆质型肿瘤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浆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分段积分后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结果表明.异常黑胆质型肿瘤患者血浆中多种氨基酸显著下降,包括亮氨酸、丙氨酸、瓜氨酸、酪氨酸、组氨酸、甘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糖蛋白、谷氨酰胺、肌醇、乳酸、胆碱、肌酸也显著下降,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异常黑胆质型肿瘤患者血浆中甲酸、丙酮、乙酸、乙酰乙酸、丙酮酸、β-羟丁酸、肉碱、丙二酸,以及脂肪分解产物多不饱和脂肪酸、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显著增加,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异常黑胆质型肿瘤患者体内脂肪动员加强,同时氨基酸代谢出现异常,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使氧化损伤加剧.机体形成异常黑胆质时,很可能出现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膜蛋白和受体变性,从而引起肿瘤等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39.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1)、血清内皮素(ET-1),以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ITT),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改变并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 3项指标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患者APTT时间显著缩短IP<0.05).由此可知,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t-PA和PAI-1及凝血4项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并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0.
研究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内皮型-氧化氨合酶(eNOS)基因、凝血因子VII(FVII)基因、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基因等的多态性变化.入选已确诊的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124例和维吾尔族健康志愿者5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别检测及比较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4种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显示,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E基因、FVII基因、ICAM-1基因在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在eNO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两方面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