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21.
黔南是喀斯特发育强烈的地区,分布有1000多个洞穴。根据地形图上洞穴的位置、洞高、洞长、发育方向、坡顶海拔、坡底海拔以及岩性等信息,以GIS技术为平台,建立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库和洞穴信息系统,主要在于为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资料查询、分布规律、空间相关关系、潜在资源开发、部门辅助决策和为旅游及相关部门对黔南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提供信息。同时将系统应用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采用相应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提出黔南相应的旅游线路规划及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2.
为获取织金洞CO_2浓度的连续昼夜变化情况,分别以4 h为间隔,对洞内41个点和以15 min间隔对洞内4个监测点,进行连续昼夜监测分析。研究表明:1织金洞中稳定段CO_2浓度变化与海拔的相关性较高,集中在距入口相对高差20 m范围内变动,洞口段CO_2空间变化差异主要与洞道结构和裂隙发育情况有关,其水平对流强度大于其垂直下沉;2观测期间洞内CO_2浓度呈类正弦曲线的准周期昼夜变化,分别以19:00~20:00和03:00~04:00~08:00为峰值和谷值;3织金洞CO_2浓度变化受旅游活动、洞穴内外空气对流交换扩散及滴水脱气过程的多重影响,30年对外旅游开放使洞内温度升高2~3.5℃,CO_2浓度升高约50 mg/L,初步说明整体上自然因素强于游客活动的影响;旅游旺季游客活动明显增强。深入研究其不同尺度时空变化,有助于揭示洞穴微气候变化及其与大气间交换响应的耦合过程及洞穴系统的碳循环特征与源汇关系,进而分析次生沉积物的沉积与再溶蚀机制,为开发和保护织金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
洞穴作为旅游资源,作者认为有其它旅游资源不可比拟的个性──有限性和无限性,这是由其本身的景象艺术特征决定的。同时指出,在洞穴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科学掌握其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突破有限性,扩展无限性,以便增加旅游客数.使其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织金洞水汽CO2为期一年(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监测,将洞穴空气中的CO2(PCO2(a))和洞穴滴水中CO2(PCO2(w))分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监测点PCO2(a)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各监测点PCO2(w)的季节变化与相似,也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特征;但变化程度没有PCO2(a)明显;同时玉兔宫的PCO2(w)变化相对稳定,其CO2来源可能位于更深部的表层岩溶区或包气带;织金洞滴水点SIc值均大于0,主要以沉积环境为主,但不同季节其变化值有很大不同,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同时冬季SIc值基本位于沉积线以上,可能是受PCP过程控制。而夏季SIc相对较低主要是洞顶上覆土壤CO2、降水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呼吸等因素共同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5.
土地利用分类是研究土地资源,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研究的基础。利用遥感(RS)技术可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调查。以沿河县为分析样区,沿河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县,常年多云多雾,给土地利用遥感解译带来较大难度。研究中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工作平台,利用近年ASTER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分层提取特征波段的方法,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沿河县土地利用进行了遥感分类解译。分类结果表明,多云背景下的影像数据和DEM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提取土地信息,达到较好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26.
选择喀斯特较为发育的贵州省仁怀市为研究区域,在G IS技术支持下,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并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探讨喀斯特地区各种具有特定数量、质量的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佳分配途径,实现各种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最优配置的方法与技术,为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土地发展利用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荔波提名地DEM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高程模型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被提出以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与其应用分不开的。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荔波提名地为研究区,选取该区1∶10 000地形图自动矢量化,检查修改后生成高精度DEM,并叠加SPOT-5卫星影像生成该区的三维可视化图。在此基础上利用ARCVIEW、ARCG IS等软件的功能进行相关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8.
通过景观结构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城区1990年~2010年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并通过Markov模型预测了2020年~205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a间灌木林地显著增加、耕地尤其是水田大量减少.②20a间研究区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斑块由零散分布逐渐连成片;耕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提高,且形状越趋复杂.③1990年~2010年间研究区内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空间连接性下降,多样性增加,破碎化程度提高,斑块的空间镶嵌趋向复杂,景观组分趋向均匀分布.④通过预测可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将进一步增大,斑块的空间镶嵌更加趋向复杂,景观组分进一步呈均匀化分布.  相似文献   
29.
厘清国内外多维贫困研究的知识图谱,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演进,为后续研究提供创新空间。以"multidimensional poverty"为主题,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到的225篇文献和以"多维贫困"为主题在CNKI检索到的321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依托Cite Space知识图谱功能,对近21年国内外多维贫困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多维贫困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10名作者间有一定的集群结构;2) 1998—2018年,国际多维贫困研究热点主要是"贫困"、"多维贫困",国内多维贫困研究热点主要是"多维贫困"和"精准扶贫";近年来,国际多维贫困研究主要关注"收入不平等"、"福利"、"劳动力参与"等,国内多维贫困研究主要关注"精准识别"、"精准脱贫"、"收入不平等"等; 3)国际多维贫困研究引用量最高文献的作者是Bosse M J,国内多维贫困研究引用量最高文献的作者是王小林。  相似文献   
30.
论述了WebGIS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设计与实现,在Author、Administrator和Designer中分别创建地图、发布地图服务和设计站点模板的基础上,采用ArcXML和Java Script等网络编程语言,对浏览器端页面自定义定制、图形统计、地图属性显示、统计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关键性技术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常规站点,完成了浏览器端对地图影像和属性数据的维护,实现系统各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