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近年来出现了一股“寻根”热。“根”是什么?为何要“寻”? —“根”即指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对于这一概念内涵没有太大的疑义,那么,犹太人要寻根,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要寻根,旅居海外的华人的后裔要寻根,都是十分自然的。西方现代派的先驱、著名《变形记》的作者弗兰茨·卡夫卡所以会在他的全部作品中执着地表现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缺乏一种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依附与认同,大约也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是奥地利人,又是犹太人,出生却在布拉格。因为是犹太人,所以他与布拉格的奥地利统治者很疏远;因为是奥地利人,又与寄居地的布拉格人有隔阂。这种双重的隔阂造成了双重的孤独,他缺乏一种与心灵相沟通的文化背景。—他没有“根”。旅美的台湾作家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一部着意表现寻根意识的力作。作品的主人公在旅居美国期间有一种深重的失落感、孤独  相似文献   
12.
希腊理想嬗变论(下)周平远二、从英雄崇拜到美女崇拜如前所述,传统的希腊文化精神的主流,是英雄、崇拜。不过,公元前5世纪末,历史发生了嬗变。导致这场嬗变的契机,便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始于BC431年,迄于BC404年),是...  相似文献   
13.
一作为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的人之一,普列汉诺夫以他著名的《没有地址的信》“给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放下了基础”的卓越贡献,是有口皆碑的。他关于“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的著名论断,堪称不易之论。然而,学术界对于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论却不是没有分歧的,且意见大相径庭:在普氏理论的支持者中,便有以下不同形态:第一种最有影响也最有代表性,即认为普列汉诺夫乃“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奠基者或支持者。与此恰好相反,第二种则认为普列汉诺夫从来就没有下过“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简单断语,将普氏理论归为“劳动说”乃是曲解了  相似文献   
14.
“夸父追日”,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这个神话中的人物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立志追赶太阳。为此,他忍受了多少常人所难以忍受甚至也难以想象的艰辛。最后,在太阳的入口处,由于酷热难捱,他喝干了黄河渭水仍不解渴,终于尸抛大泽。不过,他遗下的手杖却化成了“邓林”。夸父的故事给人的感慨是复杂的,他为什么要追赶太阳呢?是生命本体的盲目的感性冲动,还是精神主体自觉的理性追求?他的悲剧性命运,又究竟是对生命本体感性冲动的理性批  相似文献   
15.
“郑声”与“郑诗”,都是郑国民歌的称谓。“声”指声调、节奏、旋律;“诗”指话语、言词、意旨。诗歌舞三位一体是指艺术样式的统一,而不是艺术内容的统一。故郑声“淫”不等于郑诗“淫”。孔子在直言“恶郑声”、“放郑声”之余,不但没有“放郑诗”,反而保留了“郑诗”在十五国风中所占的最大篇幅。这既表现了孔子审慎的批评态度,也表现了孔子宽容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理论应走“综合创新”之路 ,是学界日渐形成的共识。但如何综合 ,怎样创新 ,却远未明朗。董学文、张永刚的《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1月版 )以其融通古今中外的理论立场 ,关怀社会关注当下中国问题的务实态度 ,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意识 ,“在路上者”的反思精神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为文学理论教材的“综合创新”提供了成功尝试的个案与经验。作为新世纪中国学者的第一部文论教材 ,其独特的思路、全新的体例、特殊的言述方式及明朗简约的理论风格 ,势必在 2 1世纪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留下自己的印迹。《原…  相似文献   
17.
“入世”与“出世”、“醉生”与“梦死”、精神的沉醉与感官的沉醉,构成了希腊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它以英雄崇拜和美女崇拜的方式,贯穿于希腊的神话与历史。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理想发生了由客体走向主体、群体走向个体、宗教走向世俗、道德走向审美、英雄崇拜走向美女崇拜的嬗变。它为西方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体至上原则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8.
单纯人物论     
单纯人物是一种理想化的审美范式,具有性格特质的单一性和性格运动的单向性。单纯人物的类型化不同于公式化概念化,前者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而后者则是反艺术的。单纯人物和复杂人物可以也应该互补。单纯人物不但可以屯当喜剧人物而且也可以充当悲剧人物。巧珍和惠芳式的单纯人物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表明了社会对于理想的呼唤与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