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13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8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21.
为了探明跨海大桥群桩基础的冲刷特性,选取铺前跨海大桥桩径4.3 m的大直径34#主墩,研究其群桩基础665 d的海床面变化过程.采用现场测试和数值分析方法,对基础的冲淤变化特征和流速场对冲刷深度的影响开展研究,探讨了基础局部冲刷影响因素.基于75组现场数据的线性回归模型,提出了一种估算最大局部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并采用38#桥墩实测结果来验证公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铺前海湾在洋流影响下,桥墩迎水面和背水面同时出现海床面冲刷现象,且迎水面冲刷坑范围与冲刷深度均比背水面大,背水面在1.2倍桩径外为倒三角形状绵长的浅冲刷区,迎水面为深冲刷区.考虑冲刷防护时,应结合水文条件在迎、背水面和没有输沙来源的侧面对桥梁基础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522.
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由于“群桩效应”,群桩基础表现出不同于单桩的动力时程响应规律.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选取强度均为0.35g人工合成的5002波、5010波,以及典型的Kobe波、El-Centro波,探明嵌岩群桩基础的动力时程响应规律及基频损伤情况.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地震波频谱特性对嵌岩群桩基础的各动力响应参数具有显著影响;El-Centro地震波作用时嵌岩群桩加速度峰值较大,桩顶峰值出现时刻较为滞后;Kobe波作用下,桩顶水平相对位移、弯矩峰值较大,但在El-Centro波时均出现最早;弯矩峰值均没有超出其抗弯极限承载力,且基频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强震作用下群桩基础未发生损伤破坏;因此,可通过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波对嵌岩群桩的抗震性能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相应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523.
通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变化、降水强度等级分布的变化以及铁路降水警戒风险时数变化等,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对中国铁路安全运营秩序的影响。研究发现:(1)近5年,江南南部和华南等地年降水量显著减少;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东北部至江淮和黄淮等地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最高的中国铁路广州、南昌和南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路局)辖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郑州、济南和西安路局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变化。东亚夏季风增强,副热带高压偏北是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全国降水强度变化分布不均,其中沈阳路局降水强度增强最显著,南宁路局降水强度减弱最显著。降水强度变化主要与台风和短时强降水的变化有关。(3)从降水强度等级分布看,近5年,乌鲁木齐和兰州路局等西北地区路局的较大降水强度的出现频率有所减少;南昌和成都路局等西南至江南地区路局的较大降水强度的出现频率有所增多。(4)广东和海南、西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部至东北东南部是铁路降水出巡风险时数最多的3个高值区;限速风险时数的高值区位于西南地区东部;封锁风险时数的高值区范围进一步缩小。综合来看,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江南南部和华南等地的...  相似文献   
524.
以LNG浮式转接驳设计方案为例,对其与17.4万m3及3万m3 LNG运输船实施LNG过驳作业过程中发生LNG/NG泄漏的高风险场景进行定量风险评估。将不同风向下LNG泄漏后可燃蒸气云扩散结果按照同等浓度水平进行叠加,据此确定LNG传输作业的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525.
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城市历史积淀和人文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对其保护利用符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时代需求,而对空间形态的全面认知是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空间句法建模与认知意象调研的比较参证方法,从整体性和主体性认知两个角度探索历史文化风貌区空间形态的认知路径,并构建其理论模型.以福州市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研究其空间形态特质与认知差异,提出针对性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其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