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群落干、鲜比值的季节变化,总的趋势是随割草时间的后移而逐渐增加;其年变化有一定的波动,根据11年数值的平均,6月23日刈割的为0.3361±0.0474;7月8日为0.3814±0.0237;8月2日为0.3967±0.0805;8月16日为0.3947±0.0572;9月12日为0.4731±0.0575.这些数值可为不同时期割草产量的估测,提供理论依据。干、鲜比值的波动,受种类组成和刈割前降水量多少的影响。种群干、鲜比值的季节与年变化有各自的特点,而且相差明显。在最适时期割草时(8月中旬),以大针茅的比值最高,为0.5061±0.0496;钝叶瓦松最低,为0.1228±0.0757.其余的种群介于两者之间。种群干、鲜比值的波动,主要受刈割前降水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稀土元素在羊草(Leymuschinensis)体内的富集、分布和对几种牧草种子萌发的效应.稀土溶液不同喷施次数的试验结果表明:羊草根、茎、叶内的稀土元素含量与稀土溶液喷施次数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多年喷施稀土溶液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羊草体内的富集作用不明显.稀土溶液对羊草等六种牧草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稀土溶液浓度为600μg/ml时,种子发芽率最高,浓度为800μg/ml以上时,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羊草草原经过 1 7年的割草 ,群落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主要种群的重要值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羊草和 艹洽 草种群的变化尤其明显 .在不同频率割草的实验系列中 ,群落生物量和羊草种群的重要值随割草频率的增加而降低 .在不同时期割草的实验系列中 ,群落地下生物量随着割草时期的后移呈上升趋势 ,地上生物量和羊草种群重要值则是 8月份刈割受到影响较大 .艹洽 草种群重要值的变化趋势与羊草基本相反 .  相似文献   
14.
对典型草原群落生物量的组成与种子数量的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割草干扰下,割一年休一年和一年割一次的群落生物量分别较对照下降了15.58%和25.31%;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分别较对照下降11.35%和27.33%。种群相对生物量与相对种子数量没有一致的关系,表现为5种形式,即生物量较高而种子数量较低;生物量较低而种子数量较高;生物量与种子数量相近;在生物量而无种子数量和无生物量而有种子数量。不同科植物生物量与种子数量有一定的差异。禾本植物生物量较高,而种子数量较低;菊科植物生物量较低,而种子数量较高,豆科植物生物量一般高于种子数量;其余科植物均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生活型植物生物量与种子数量也有差异。多年生草本植物生物量最高,而种子数量较低;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生物量较低,而种子数量占总量的一半以上;灌木和小半灌生物量和种子数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羊草草原割草处理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多种分析与统计方法对羊草草原割草场不同割草措施连续处理19年(即1982-2001年)的群落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羊草草原合理的轮割为割一年休一年和割二年休一年,割草使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密度下降,优良牧草在群落中的比例减少,杂类草地加。同时,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群落中的比例下降,而菊科和藜科植物增加,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的单株重降低,优势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的单株重却有所增加。连年割草群落结构向旱生化方向发展。与对照相比,割草使群落的均匀性降低,多样性升高。  相似文献   
16.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蒙古口蘑蘑菇圈及其两侧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及种类分布有明显差异.产生子实体的出菇圈带中存在两种优势细菌,它们可能与口蘑子实体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