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59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积累法,通过测氡仪RDA7测定出花岗石氡浓度.结合核行业标准中对氡析出率的理论,计算得到所选取的北京市某石材市场的19种花岗石的氡析出率,探究影响氡析出率的因素,为今后在选择花岗石装修或制定防氡降氡措施方面提供指导性建议.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颜色的花岗石氡析出率有差别.因此,尽量选用氡析出率水平较低的石材用于居室内装饰,降低所接受的辐射伤害.  相似文献   
32.
33.
不稳定煤层的开采有着诸多的技术难题。根据广西呼略矿不稳定煤层倾斜长壁开采的工业性试验,以及矿压观测成果,得出了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分析了由直接顶周期性断裂而引起采场的周期来压现象,阐述了沿空成巷的力学原理,提出了在这种开采条件下岩层控制的技术措施。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该矿取得了高产、高效、坑耗低、安全好的明显效益。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34.
采用Bilger提出的条件矩模型对CH4-CO2湍流射流扩散燃烧进行了数值 模拟。对于湍流流和混合分数场采用k-ε-f-g模型,对于组分浓度场采用条件矩模型的抛物线型方程。将速度场、温度场和主要组分(CH4和CO2)浓度场的模拟数据与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条件矩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扩散燃烧的火焰结构,是湍流燃烧模型研究的一种值得探讨的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两相燃烧的大涡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相燃烧大涡模拟研究正在取得迅速进展.和雷诺平均模拟相比,大涡模拟可以给出流动和火焰的瞬态结构,并且很多情况下可以给出比雷诺平均模拟更准确的统计结果.湍流燃烧大涡模拟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亚网格模型,特别是燃烧模型.不同研究者提出了或者应用了不同的燃烧模型,但是有的模拟结果缺乏仔细的实验验证,有的统计结果和实验不符合.提出了二阶矩(SOM)燃烧模型,分别成功地用于气体湍流燃烧和液雾燃烧的大涡模拟,显示其优于其他模型.并对近年来气体燃烧、液雾燃烧、煤粉燃烧和油滴燃烧大涡模拟的研究给出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36.
旋风分离器三维强旋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优化旋风分离器设计,将改进了Reynolds应力方程压力应变项的产生项和对流项的各向同性化模型与壁面效应模型结合,加入到FLUENT6.0软件平台上,对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内三维强旋湍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在分离空间和灰斗内,预报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在环形空间内预报值也与实测值接近,流动有明显的非轴对称性;在排气管内预报值与实测值一致性较差,表明湍流模型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37.
在全世界范围内,肺癌一直是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癌容易复发和转移,其中骨转移是其常见的转移方式.将稳转Luciferase和GFP编码基因的A549细胞接种入胫骨内,第7天生物发光成像检测到胫骨腔内明显肿瘤生长信号.随着时间延长小鼠呈现明显的类似晚期癌症患者的恶液质现象,并伴随持续性疼痛和触觉疼痛.HE染色显示骨髓腔及骨小梁间被大量肿瘤细胞填充,骨髓腔和骨质结构破坏严重.骨肿瘤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Mta3高表达.上述结果表明,构建的骨转移模型具有人体肺癌骨转移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学表现,可用于开展肺癌骨转移相关机制研究、筛选开发抗肿瘤药物.此肺癌骨转移模型可以多时间点、动态地观测活体肿瘤病灶的生长情况,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和非常高的医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分别以粒级分离效率和压力损失为指标 ,对 3种入口件、5种溢流管、5种分离腔以及 5种入口截面所构成的数十种旋流管结构方案进行了实验研究 ,由此开发出一种新型即双锥单柱形液液旋流分离管 ,其与常规双锥双柱形旋流管的区别主要是变柱形尾管为锥形尾管 ,改善了旋流管下游的流场分布条件 ,延长了液流在旋流管中的停留时间 ,降低了管内压力损失 ,使相同条件下旋流管的临界分离粒径由后者的 6 0 μm 减少到 30 μm,管内压力损失由后者的0 .30 MPa降低到 0 .2 0 MPa,从而既突破了现有液液旋流分离管的结构限制 ,在分离特性和压力特性方面也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