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运用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和表面改性的"一体化",合成了高聚物一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用IR和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液体石蜡中考察了其溶解性;采用热重分析(TGA)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添加剂的起始分解温度最低为100℃,能满足一般工况条件的要求;并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液体石蜡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这一类添加剂可以大幅度提高液体石蜡的极压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22.
agent-oriented是一种较新的开发软件的方法,针对agent-oriented方法用于解决现实社会中复杂系统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介绍了基于agent-oriented方法处理复杂系统的技术步骤。最后,给出了一个基于agent-oriented方法开发的软件实例。  相似文献   
23.
构建了可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针对COX-2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并用胃腺癌细胞系AGS建立了COX-2 siRNA的稳定转染细胞系。用Western-Blot检测稳定转染细胞系中COX-2的表达以及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稳定转染C0X-2 siRNA的细胞中COX-2的表达较转染空载体的细胞明显降低,且发现COX-2表达的降低可抑制AKT—Ser^473和Thr-^308的磷酸化水平。为进-步探索抑制COX-2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搭时间、搭精力、搭钱财,聚在一起“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25.
随着科技的发展,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血氧水平无创性连续经皮测定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手段。该文就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临床应用等内容做了简单介绍,为临床可以更好的应用,为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建设发展过快而忽略了城市特色的现象,提出了城市景观塑造的方法和要点,以创建独具地方特色的最佳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27.
28.
利用DAO实现Visual C++对数据库的访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详细地介绍了DAO的概念,讨论了在VC++下利用DAO访问数据库的具体应用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实例,最后对DAO和目前流行的ODBC间的选择作了相应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9.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中12种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水中5类共12种抗生素的同时检测方法。分析物包括4种四环素类、3种磺胺类、2种大环内酯类、2种喹诺酮类和1种酰胺醇类抗生素。样品经过0.22um滤膜过滤,采用ACQUITYUPLCBEHC18色谱柱(50mm×2.1mm,1.7um)分离,以0.1%(体积分数)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串联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12种抗生素类药物在0.1~50u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检出限为0.0002~0.005ug/L。以实验室纯水为基质,在2.0、10.0ug/L2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90.9%~113.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6%~7.87%。该方法准确可靠、方便快捷,适用于水体中抗生素类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0.
刘艳丽 《科技信息》2012,(33):467-467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疑。由于记者采访经验的增加和科技发展带来的采访设备的进步.尤其是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实施隐性采访的记者仅用“旁观者”的身份采获的新闻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了。于是.一些记者开始伪装自己,介入新闻,有的甚至直接成了某些新闻事件的“导演”。这种用欺骗手段采获新闻,在道德评价上是令人困惑的.也是备受争议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反思隐性采访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