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30篇 |
免费 | 143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37篇 |
丛书文集 | 108篇 |
教育与普及 | 6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4篇 |
现状及发展 | 5篇 |
综合类 | 30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176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76篇 |
2010年 | 174篇 |
2009年 | 195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180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04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针对实际检测过程中本地检测器至融合中心传输信道的非理想性,提出了基于两种非理想信道模型的分布式检测算法:第一种为融合中心已知非理想信道的瞬时状态信息;第二种为融合中心已知非理想信道的统计特性。通过最小化平均贝叶斯风险来设计本地检测器和融合中心的优化判决算法,其判决形式都可简化为似然比判决。最后通过仿真表明第二种模型的检测性能略低于第一种模型,但其计算量却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4.
15.
16.
冯春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3):48-53
利用分析方法,研究一类含n个时滞神经网络模型解的周期振动性,得出保证系统存在周期振动的一组充分条件,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显示,所得结果为此类时滞神经网络提供了新的振动性判定准则. 相似文献
17.
岩石断面分形插值生成过程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岩石断面数据点的实际测量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误差,而这些误差又必然会引起分形插值曲线(曲面)的偏离,基于对岩石断面生成过程中通常所用线性分形插值稳定性的研究,表明无论数据点(插值结点)存在横向、纵向还是综合的微小摄动,得到的分形插值曲线也均只有相应的微小摄动。 相似文献
18.
冯建武;侯强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819-825
检测扑杀措施的实施对动物疫病的防控和净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血清学检测发现的染病者数量作为检测行为的依据,建立时滞动力学模型分析检测行为对布病传播的影响.首先通过无病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给出基本再生数R0,并证明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然后分析了地方病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疾病的持续性;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当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出现周期解,说明检测行为会导致复杂的传播动力学行为,对疾病的防控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9.
以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剖面DGS1层段为代表,对其粘土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GS1层段粘土矿物以石英、钾长石、钠长石、伊利石、蒙脱石、方解石和绿泥石为主,各层位均不含高岭石.各种沉积相矿物组成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区的矿物来源基本一致.不同沉积相粘土矿物含量不尽相同,沙丘砂、次生黄土中的石英、长石、伊利石、绿泥石等代表干、寒气候的粘土矿物含量高,湖沼相中的蒙脱石、方解石等代表暖湿气候的粘土矿物含量高,个别湖沼相层位出现了白云石.粘土矿物组分表现出萨拉乌苏河流域全新世气候特征:本地区全新世总体偏冷干,各沉积相缺失高岭石而均存在绿泥石可为证明;本地区全新世气候分为两个主要气候阶段,早期到中期堆积湖沼相为主的时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中期以后到现在堆积次生黄土和沙丘砂的阶段气候相对寒冷干燥. 相似文献
20.
使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在标准太阳光下模拟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表面上有序排列的Ag或Au纳米颗粒对电池的光吸收增强效应.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金属颗粒的直径和粒子周期性间距等不同条件,光吸收的增强效应有规律地变化.结合AMPS-1D模拟软件对非晶硅电池的电学性能进行计算,在标准太阳光下,使用直径为200 nm、周期性间距为600 nm的Ag纳米粒子可以使非晶硅电池效率的提高幅度达到23.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