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4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22篇
自然研究   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由于影响因素众多,隧道坍塌风险评估是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单源信息评估方法难以充分考虑所有的风险因素,导致预测结果存在偏差.为了评估隧道坍塌风险并提供更准确的风险控制策略,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该方法将云模型(CM)、支持向量机(SVM)和基于证据推理(ER)相结合.对多个信息源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的坍塌风险评估模型(目视检查数据通过SVM获取分类概率值,监测数据通过云模型获取概率值).每个模型的质量都由可信度和重要性权重来评价.然后运用ER规则融合各个评估模型的结果,给出总体的坍塌概率风险评估.与D-S理论相比,ER规则在处理高冲突信息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当不同信息源的风险评估结果不一致时,D-S理论的融合结果往往会与常识相反,ER规则融合由于考虑了评估模型的重要性权重和可信度,更适用于高冲突信息的融合.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福建莆炎高速公路的鱼塘溪隧道.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的评价准确率为87.5%,而单源信息融合方法的评价准确率小于70%.此外,即使不同模型的风险结果存在较大的冲突,该融合模型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52.
孟氏隐唇瓢虫和澳洲瓢虫的繁殖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5年自苏联引进孟氏隐唇瓢虫及澳洲瓢虫以后,几年来对于一些地区发生的粉介壳虫及吹綿介壳虫起了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1957年在广东电白县的博賀镇长达20公里、寬約100公尺的木麻黄防护林带,数百头澳洲瓢虫及其子代,經过3个月时間,挽救了該林带为吹綿介壳虫所造成的毁灭危机,节省一大笔的治虫药剂費用。孟氏隐唇瓢虫經过三年的覌察,在广州郊区还不能建立群落。我們建議用室內方法大量来繁殖这种瓢虫,需要时大批释放到田間去防治粉介壳虫。这种瓢虫繁殖方法,可用馬鈴薯芽培养粉介壳虫作为食料而大規模繁殖,除馬鈴薯芽外,也可用南瓜来繁殖介壳虫。繁殖工作应在繁殖室里进行,現将用馬鈴薯繁殖程序简述如下: 1.将馬鈴薯放在通风的地方发茅。2.馬鈴薯稍发芽后,种在馬鈴薯种植木箱内(木箱长、寬各30厘米,高12厘米,每箱种薯約2.5斤) 3.将种有馬鈴薯的木箱移进繁殖室去,并进行經常澆水管理,繁殖室白天遮黑,晚上开窗通风。4.馬鈴薯芽长至25厘米左右长度时(在常溫下約需时一个月),接上紛介壳虫的幼虫,每箱約接上幼虫約4万头。5.接种粉介壳虫后,仍保持黑暗3——4天,以后每天将暗宝遮光布打开一定时間。6.接种粉介壳虫約經三星期或較长时間,即可按上隐唇瓢虫的成虫,每箱接上雌雄虫共30头,經約25天,每箱平均繁殖成虫240头。如一間繁殖室能容繁殖箱40个,則可得成虫9600头左右。7.收集瓢虫,放到有粉介壳虫为害的树上。澳洲瓢虫經过三年多的覌察,在广州地区很可能建立群落,不一定要用人工繁殖,但为了在早春使田間有更多的澳洲瓢虫,使提高其防治吹綿介壳虫的效能,我們建議用人工繁殖方法或保护越冬瓢虫方法来增加冬季瓢虫数量。人工繁殖方法,我們进行了一些試驗,但未得到完滿的結果。  相似文献   
353.
基于Davis和Raymond土体一维非线性固结的假设,通过引入连续排水边界条件研究了瞬时荷载下的双层地基一维非线性固结问题.利用变量代换及分离变量法得到连续排水边界条件下双层地基一维非线性固结问题的解析解,通过退化为Xie双面排水解答验证了本文解析解的正确性.基于所得解析解,对不同界面参数以及非线性参数对土体固结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排水边界条件下,按沉降定义的平均固结度解答(Us)始终大于按孔压定义的平均固结度解答(Up),且两者的差别随着非线性参数Nσ值的增大而增大.连续排水边界条件下Us随Nσ值的增大而增大,而Up随Nσ值的增大而减小.与Xie双面排水解答相比,连续排水边界下Nσ值对Up的影响较小.此外,土层界面参数对土体固结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54.
针对换道意图辨识研究中的意图表征参数选择与意图阶段确定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组合方法.在驾驶模拟器所得原始参数基础上,从参数重要度与相关性角度,使用决策树C4.5算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到以方向盘转角、车道偏离量和横摆角加速度组成的重要度高且互相关性低的换道意图表征参数组.在此基础上,对方向盘转角和车道偏离量的时间序列进行K-means聚类,确定驾驶人换道意图阶段,并得出意图阶段长度与平均车速近似线性相关,且左换道意图阶段长度大于右换道意图阶段长度.最后,建立连续高斯隐马尔可夫模型,在所得意图表征参数组及意图阶段数据的基础上,训练换道意图识别模型及车道保持识别模型.模型的平均离线识别准确率为90%.并可在左换道开始前1.5 s判断出驾驶人左换道意图,右换道开始前1.4 s判断出驾驶人右换道意图.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所得的意图表征参数组及意图阶段所建立的意图识别模型可有效识别驾驶人换道意图,且识别精度较高,时序性较强.该方法可为意图识别研究中意图参数选取及意图阶段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5.
为研究隧道施工顺序对隧道开挖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某垂直穿越隧道的开挖过程.基于砂土的亚塑性本构模型并考虑土体的小应变刚度,分析施工顺序对垂直交叉隧道的影响,研究对既有隧道附近土体的应力传递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既有隧道工况相比,既有隧道的存在使得最大沉降量降低14%;新建隧道在既有隧道上方时,地表沉降较大,但影响范围小,当掌子面接近既有隧道中心线时,既有隧道的应力由拱顶传递至拱肩;当掌子面距离既有隧道中心线后方3D和前方6D之间时,应力释放对既有隧道的影响显著;新建隧道在既有隧道下方时,既有隧道产生的变形和弯矩更大;在垂直交叉隧道施工中,应充分考虑施工顺序对地表沉降、既有隧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6.
基于等效传热系数法与正交试验法,针对既有建筑各组成类型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出了一种分类诊断方法.该诊断方法首先将各类型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综合成一个等效指标——综合等效传热系数.只需要测量既有建筑室内外温度序列与各类型围护结构的几何尺寸,便可以计算出综合等效传热系数,再通过正交试验法与回归分析法求出各类型围护结构的等效传热系数.将各类型围护结构的等效传热系数与节能设计标准中传热系数的限值进行比较,便可以诊断其热工性能.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以位于长沙市的一栋实验小房为例进行计算,得到了外墙、外窗、屋顶与外门的等效传热系数分别为1.62 W/(m2·K)、2.84 W/(m2·K)、1.25 W/(m2·K)、3.14 W/(m2·K).对比等效传热系数与实际传热系数,两者数值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57.
采用MTS万能试验机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FRP)筋和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的拉伸和剪切性能进行测试,研究了高温对BFRP筋和GFRP筋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的影响.利用Weibull模型对不同温度处理后BFRP筋和GFRP筋的拉伸强度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热重分析仪定量化阐明BFRP筋和GFRP筋的热分解机制.结果表明:高温会导致BFRP筋和GFRP筋发生明显的颜色和形貌变化;BFRP筋和GFRP筋的拉伸强度、极限应变、韧性和剪切强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弹性模量变化不明显.与相同温度处理后的GFRP筋相比,BFRP筋的拉伸性能较差,剪切性能较好;BFRP筋和GFRP筋的热分解特性解释了其高温后力学性能的退化机理.  相似文献   
358.
为科学合理计算钢-混组合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综合考虑钢梁与混凝土桥面板层间滑移效应、钢-混组合梁全截面剪切变形及混凝土桥面板收缩徐变的影响,运用能量变分法推导出钢-混组合梁挠度计算的控制微分方程.引入均布荷载作用下简支和两跨连续钢-混组合梁的自然边界条件,求解出了钢-混组合梁在这两种边界条件下的挠度计算公式.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得到了实测值和有限元值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剪切变形与层间滑移后,两跨连续钢-混组合梁跨中最大挠度计算值相对于初等梁理论增大37.4%,而同时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后其挠度计算值增大58%;简支钢-混组合梁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后挠度计算值相对于初等梁理论增大1.55倍,可见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效应对钢-混组合梁的挠度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中钢-混组合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9.
为了研究高阻尼隔振器对弹性梁动态特性的影响,分别建立单层和双层连续弹性支承梁动力学模型.在空间-频率域给出正弦稳态激励下弹性梁的动力学响应.分别定义沿弹性梁垂直方向的力传递率和水平方向的平均振动衰减率,对比高阻尼隔振器对弹性梁动态响应的控制效果.计算结果表明:相比常规线弹性支承,高阻尼隔振器可有效抑制弹性梁的力传递率幅值并增加弯曲波的空间传递衰减率;同时,梁-高阻尼隔振器系统固有频率大于梁-线弹性支承系统固有频率;通过调整高阻尼隔振器的安全系数ε和刚度比α,可优化弹性梁的力传递率和空间衰减率的有效工作频段和响应幅值.  相似文献   
360.
针对换流变压器噪声超标问题,采用6台20 kVA、220 V、阻抗18%的单相四柱式变压器(仅器身),与两套6脉波整流桥一起,连接成12脉波整流装置,模拟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整流站.运用实验方法测定各种工况下单台换流变压器的振动和噪声,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阀侧绕组高次谐波电压是导致换流变压器的振动及噪声加剧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在换流变压器阀侧并联电容的方案,通过该电容减小阀侧高次谐波电压,从而降低换流变压器的振动及噪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降噪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