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徐州市区丘陵荒山生态风景林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徐州市区丘陵荒山生态风景林规划实践,介绍了徐州市区丘陵荒山生态风景林规划的4种类型和7个典型模式。研究表明:城市丘陵山地生态风景林规划应围绕生态性、文化性、社会经济性3大目标,遵循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充分发挥市域土地资源特点、注重与城市文脉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位置和主导功能,按照立地调查—造林技术规划、典型森林植被调查—造林树种规划、城市规划分析—群落结构规划3条主线,统筹考虑,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南京溧水林场实施了4种间伐强度(CK(不间伐)、弱度间伐(LIT,比例30%)、中度间伐(MIT,比例50%)、强度间伐(HIT,比例70%))的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根序上一级根直径、根长和比根长的差异及间伐(6年)对其生长的影响。将一级根按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4类:Ar(2级根上的一级根)、Br(3级根上的一级根)、Cr(4级根上的一级根)、Dr(5级根上的一级根)。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不同根序上一级根数量和根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直径和比根长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一级根着生根序的增加,一级根数量极显著减小(p<0.01),所占总根数比例从大到小为Ar(79%)>Br(13%)>Cr(6%)>Dr(2%); Dr类根的根长显著大于其余3类根的根长(p<0.05)。与对照相比,间伐仅对Br类根的直径及Dr类根的直径和根长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Br类根的直径在LIT和HIT中显著减小; Dr类根的直径在MIT中显著增大,而根长却在LIT中显著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0~10 cm)林下非目的树种活细根生物量、土壤亚表层(≥10~20 cm)全氮分别与Br类、Dr类根的直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表层(0~10 cm)的全氮则与Dr类根的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轻型种植屋面模拟试验平台,研究了5种排水材料对种植屋面土壤温湿度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雨后初期土壤湿度主要受材料排水性能影响,材料蓄水性能对土壤湿度的影响不显著;土壤温度在各材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玻璃轻石和陶粒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显著大于其他材料,这些差异并非由于土壤温湿度变化所引起.典范对应分析(CCA)将排水材料划归为3类:多孔材料(陶粒、玻璃轻石)、塑料类(PVC、HDPE排水板)和碎石,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起因于材料自身不同的物理特性.种植屋面排水层采用多孔材料,表现出较高的生物适应性和更好的环境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徐州市石灰岩低山丘陵地立地分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徐州市石灰岩低山丘陵地的野外调查,将其以坡度划分立地类型小区,以土被连续性划分立地类型组,以土层厚度划分立地类型,共分出3个立地类型小区,12个类型组和30个立地类型。结合前期调查所得结果分析得出,研究区30个立地类型均可通过运用适当的人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侧柏、五角枫、刺槐、乌桕、女贞、雪松、黄连木、楝树、火炬漆、全缘叶栾树、臭椿、柿树、朴树、构树、桧柏为石灰岩低山丘陵地造林适宜树种。  相似文献   
15.
采用TCT GC/MS方法对南京紫金山4个典型群落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萜烯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烷烃类、酚类等7类化合物。其中,春、夏季以萜烯类、醇类化合物为主,平均相对含量分别占VOCs总量的2865 %、3851 %;秋、冬季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平均相对含量占VOCs总量的5118 %;其他几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各季节都较低。群落中萜烯类、醇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各季节从大到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烷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各季节从大到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其他几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不同的群落中变化规律不一致。在水平空间上,枫香+三角枫群落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4027 %),其次是马尾松+枫香群落(3136 %)、麻栎+栓皮栎群落(2517 %),含量最低的是马尾松+麻栎群落(1801 %);夏、秋季节马尾松+枫香群落中醇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4392 %),而冬、春季节中其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马尾松+麻栎群落(3125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地形下的差异,综合评价地形对麻栎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人工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麻栎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将地形划分为平缓坡地、阳坡凹地、阳坡凸地、阴坡凹地和阴坡凸地5个类型,分别测定了5种地形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等1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筛选并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对不同地形下的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种地形中,阳坡凹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最高,阴坡凹地pH、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阴坡凸地土壤容重最小。阴坡凹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高,且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pH、容重、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不同地形中,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依次为阳坡凹地(0.533)>平缓坡地(0.511)>阴坡凹地(0.510)>阴坡凸地(0.495)>阳坡凸地(0.482)。【结论】在本试验地,地形通过改变土壤pH、有机质、土壤容重、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等5个关键指标,影响了麻栎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质量。其中,阳坡凹地土壤质量最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晰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及种间关系。【方法】根据1 hm2典型林分样地调查结果,计算了每个树种重要值,分析了种群胸径分布和主要树种在100 m2尺度下种群的空间聚集强度指标、种间联结系数与显著度。【结果】在紫金山针阔混交林区,重要值前7位的马尾松、栓皮栎、朴树、紫薇、短柄枹、椤木石楠、黄连木是主要树种; 除马尾松外,其余主要树种的幼苗、幼树数量均多于大树数量,属于进展种群。各主要树种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属于集群分布,聚集强度大小为椤木石楠>紫薇>短柄枹>栓皮栎>朴树>马尾松>黄连木; 建群种马尾松空间格局随进展演替趋于随机分布。主要树种种群之间的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7个主要树种构成的21个种对关联性中,13个呈不显著正联结,1个呈极显著正联结,以及7个呈不显著负联结,其中正联结多集中在地带性乡土树种之间。【结论】紫金山针阔混交林正向含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过渡。  相似文献   
18.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南京市紫金山24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24种植物中共检测出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酯类、醚类、酚类及烷烃类等8类165种化学成分,其中,以萜烯和醇类为主。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白玉兰,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1.99%;其次是扶芳藤(66.56%)、青桐(50.30%)及冬青(8.14%)。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冬青,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78.53%;其次是黄连木(72.99%)、荚蒾(66.69%)、枫香(58.81%)、麻栎(56.10%)、香樟(54.46%)及白玉兰(7.48%)。  相似文献   
19.
城市近郊林的减少率预测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日本神奈川县1960-1995年的林业统计资料、农林业普查数据和森林面积与人口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对该区域森林面积的减少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人均森林面积在逐渐减少.在人口增加10%的情况下,该区36个市、镇、村的人均森林面积减少率分布为1%~92%.大部分市、镇、村的可决系数(r2)都在0.9以上.根据森林面积减少率的不同和政府财力的差异,笔者提出了通过政府购买,实现国有化、公有化,以及对土地开发行为进行长期监控,降低成本等对城市近郊林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滨带湿地是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重要生态交错区。按照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要求,根据度假区湖滨湿地生态现状和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提出了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模式。结合太湖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要求,将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带划分为3个功能区段进行分区恢复与重建,并提出了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与规划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