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得到立体井网波及系数的影响因素,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五点法立体井网见水时刻的体积波及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水流度比、水平井穿透比、油水密度差异对立体井网体积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大,立体井网体积波及系数与水平井穿透比呈线性关系,与油水流度比呈幂函数关系,与油水密度比呈指数关系.在对各关系曲线回归基础上,得到了五点法立体井网体积波及系数与各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2.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职业的实践活动中,随着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完善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职业道德。这种道德具有以往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的一些新特点。针对这些新的特点,本文从内在建设和外部管理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新沟嘴组致密油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技术,结合测井资料,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新沟嘴组致密油成藏特点进行分析,建立"盐韵律"成藏模式,并总结成藏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江汉盆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新下Ⅱ油组)具有源储互层发育特征,具备形成致密油的良好条件;致密油藏具有储层厚度小,中孔特低渗,烃源岩低熟,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Ⅳ级盐韵律是油气成藏的基本运聚单元和成因单元,其形成时的水体深度、盐度及蒸发作用强弱对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油层纵向上分布于Ⅲ级盐韵律咸化—淡化转换面两侧的中盐段,平面上分布于盐湖沉积区。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引起基于过剩吸附量的气-固超临界实验吸附等温线表现出极大值后下降现象的原因,在分子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分子模拟方法,模拟了超临界甲烷在不同温度下0~50 MPa压力范围的分子密度,并结合单分子吸附理论对"过剩吸附量"和"绝对吸附量"进行了转换,并提出适用于临界前后大压力范围的转化方法。结果表明:分子模拟的密度结果与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的数据一致,在甲烷超临界压力以下,"过剩吸附量"与"绝对吸附量"差异不大,但随着压力升高差异逐渐增大,在甲烷储层压力下,两者的差异可达到150%以上。该方法的转化具有较高精度,且突破了现有转化方法的低压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吸附实验测试和吸附理论模型拟合手段,研究了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川东龙马溪组页岩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当温度一定时,随着页岩含水饱和度的增大,相同压力下的页岩吸附量明显减小,吸附等温线整体下移;相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气吸附量随压力升高而增大;不同含水饱和度页岩的吸附等温线较符合Langmuir模型,含水饱和度与其对应吸附等温线的Langmuir模型拟合指数a和b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以此建立的计算模型可以计算任意含水饱和度页岩的理论吸附等温线,与相同含水下饱和度的实测页岩气吸附等温线对比,该模型的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电缆地层测试多井参数产能预测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有电缆地层测试(WFT)产能预测方法因其还无法达到中途测试(DST)产能预测精度,且存在较大误差.目前,通过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多井多参数储层横向预测技术,拓展了WFT的探测半径,得到了考虑储层不等厚的平均厚度评价方法和考虑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的平均渗透率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到的多井参数WFT产能计算方法更接近储层实际地质情况,从而提高了WFT产能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立体井网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立体井网是不同于常规面积井网和水平井联合井网的一个全新井网,目前关于该井网的开发效果影响因素还没有系统研究。从井网因素和流体性质两个方面入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油水黏度比、油水密度比以及水平井的无因次位置等因素对立体井网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平井无因次位置的增大,不同油水黏度比和不同油水密度比下的立体井网最终采出程度都呈下降趋势;不同之处在于,低油水密度比下,最终采出程度下降较缓慢;高油水密度比下,最终采出程度下降较快;而不同油水黏度比的最终采出程度下降速度无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