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侵蚀面上存在数量较多的古残丘群,在沉积作用和差异压实作用下,可在古残丘斜坡地带形成香溪群储层的原始倾斜和尖灭,并可能产生同沉积期小断层和裂缝,有利于在上覆地层申形成运移、储集和圈闭空间,因此,可通过寻找雷口坡组侵蚀面上的古残丘来预测香溪群地层有利储集带,并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广西田林县浪平公社一甘洞子石炭纪大塘期的苔鲜虫—珊瑚格架礁是1978年我室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综合分析比较现有的各种分层取值方法的基础上,对电相自动分层取值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极值方差聚类法来实现电相分析的自动分层取值。以辽河油田欧利坨子地区的沙三段复杂岩性剖面为研究对象,处理了欧8井等15口井的测井资料。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实用,运算速度快,分层取值合理准确、效果明显。在精细测井相分析中值得借鉴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有太2 、山2 、山1 、盒8 、盒7 五个气层组。对盆地东部佳县—子洲地区的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的孔隙型、裂缝—孔隙型碎屑岩储层。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为主,孔隙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残余孔、粒内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孔。较为发育的微裂缝对储层的储集性影响不大,主要改善储层的渗滤性。影响储层储渗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粗粒度和高成熟度的储层具有相对好的物性;压实作用、硅质胶结和高岭石胶结充填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埋藏溶蚀作用使储层得到改善;构造破裂产生的微裂缝亦对储层起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资阳地区灯影组储层段为一套受波浪作用为主的浅水台坪白云岩沉积,由17种岩石微相和5种相序组成的地层中米级—亚米级沉积旋回明显。其储层段由三个不完整的层序构成,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构成了层序的主体,层序界面为I型和Ⅱ型。沉积和层序特征受到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和碳酸盐沉积速度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6.
大陆斜坡是联系浅水台地与深水盆地的枢纽地带,以包括巨大岩块在内的巨厚斜坡边缘型沉积为特征。黔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时,具有活跃的碳酸盐大陆斜坡沉积,按其性质,该期斜坡环境可分为沉积边缘型与跌积边缘型。它们主要受强烈而不均匀的断裂作用控制。在不同类型斜坡上,各种沉积作用标志也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据晚二迭世沉积相展布和各相带特征分析,南盘江地区晚二迭世可分为大陆、滨海·亚浅海和浅到半深海沉积区,相应地发育了两种类型的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生物礁和深水海槽相沉积。沉积海盆的上述特性,同区域板块构造发展史有关,并直接受区内古断裂活动的控制。从本区的构造活动性提出了石油勘探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变浅暴露滩微相的岩石组合是孔隙层和储渗体形成的基础。孔隙层以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孔为主,有两种孔隙~吼道组合,主要为II、III类储层。孔隙层呈透镜体展布,在背斜圈闭内可形成三种类型的储渗体和相应的气藏类型。嘉二段滩微相组合的气藏其有现实和长远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在泥盆、石炭纪时,裂陷运动在被动陆缘和陆内产生许多裂陷槽,形成相对于浅水碳酸盐台地的台间斜坡—海槽深水沉积环境。台间海槽可分为继承性深水台间海槽和泥盆纪时发育起来的台间海槽;台缘斜坡分为跌积边缘型和沉积边缘型。文章描述了上述各深水环境相特征。从区域构造背景和海槽分布方向性、分组性、火山活动、断裂差异升降方面论述了斜坡—海槽的构造活动性。斜坡—海槽的深水沉积环境和岩相,提供了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聚集和保存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四川盆地灯影组储层段内亮晶颗粒白云岩和蓝菌藻粘连白云岩中胶结物的发育情况:颗粒和蓝菌藻粘结组构间的原始孔隙在四期七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白云石胶结物充填后基本消失;形成于不同成岩环境中的白云石胶结物,在产状、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上虽有较大的差异,但总体又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即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胶结物在由孔隙边缘向中心充填的同时,晶粒变粗、颜色变浅、包裹体增多、温度升高、同位素值偏负、阴极发光强度变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