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系统科学   13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综合类   1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职业体育竞赛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研究表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文化才能真正满足具有差异性的消费者需求;依据需求的综合性特征,可运用多种营销模式来激发消费需求;针对需求的非迫切性,运用创造需求的思维,来诱导中国职业体育竞赛市场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制约中国职业体育竞赛市场需求均衡分布的主要因素将由经济因素转变为高水平职业运动员数量因素;提高中国职业体育竞赛的观赏性和中国职业体育的品牌知名度可增强中国职业体育竞赛市场需求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2.
123.
为研究复合型保暖材料的热湿舒适性能,以静电纺丝制备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保暖絮片和聚酰亚胺/涤纶热风絮片为研究对象,对两种保暖絮片及其组合试样的保暖性能、透湿与透气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保暖絮片及其组合试样均表现出较好的热湿舒适性能,满足防寒服对保暖絮片的要求.相对于聚酰亚胺/涤纶热风絮片,聚酰亚胺纳米纤维保暖絮片虽然保暖性能相对较低,但其保暖效率较高,是理想的超轻高保暖材料之一.对于组合试样,虽然其保暖性能较好,但其保暖效率较低、透湿和透气性能较差.本研究可为复合型保暖材料的制备和超轻高保暖材料的选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4.
2002年3月在经过炼山同一坡面相同海拔高度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和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林.2007年10~12月以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作为对照,设置样方调查2种短周期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结果表明,2种短周期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物种均为27种,均比对照的43种减少37.2%;对于灌木层,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比对照的减少36.4%和18.2%,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比对照的增加8.9%和27.4%,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7.5%和36.3%;对于草木层,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比对照的减少38.1%和57.1%,尾巨桉Shannon-Wiener指数比对照的减少72.7%、厚荚相思比对照的增加29.8%,尾巨桉人工林Pielou均匀度指数比对照的减少67.6%,而厚荚相思人工林比对照的增加79.9%;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生物量分别比对照的减少40.8%和83.2%,2种短周期人工林的林下灌草植物生物量分配分别与对照的分配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5.
肉桂幼林生物量与营养元素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对林龄1~4 年的肉桂幼林进行生物量及营养元素测定, 研究肉桂幼林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 (N、P、K、Ca、Mg) 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结果表明, 肉桂幼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积累,4 年生肉桂幼林生物量达到16 361.4 kg/hm 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9 284.5 kg/hm 2·a, 平均林分净生产量为4 090.4 kg/hm 2·a; 林龄增加, 树叶、树枝、树干的组成比例增加, 树根和干皮则呈下降趋势; 各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 其次是K 和Ca, P和Mg 最低; 各营养元素贮量在树叶最高, 树干最小; 85% 以上营养元素集中在树叶、树枝、干皮和树根中。  相似文献   
126.
研究了广义对角优势函数的导数特征,通过这些导数特征,给出了判别广义对角优势函数的充分条件,同时通过一个反例,否定了Frommer的一个猜想。  相似文献   
127.
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的土壤化学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斌  温远光  刘世荣 《广西科学》2001,8(2):148-151,160
对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主要演替阶段土壤化学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进展演替,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盐分、全硫、水溶性硫含量和交换性酸度均呈明显增长趋势,土壤有机质及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含量也有相同规律,土壤PH值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由此可见,红树植物群落的进展演替能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同时由于群落类型,特别是建群种的不同,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呈现逐渐性和跳跃性的变化特征,而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影响着红树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并为红树植物的进展演替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8.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3种林龄(8、14和28年生)秃杉人工林的Fe、Mn、Cu、Zn和B等5种微量元素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及其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 林木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以Mn或Fe最高,其次是Zn和B,Cu最低;8、14和28年生秃杉林分微量元素积累量为12755~46393kg/hm2,其中各乔木层微量元素积累量占总积累量分别为8784%、7896%和7681%,林下植被层的分别占239%、401%和547%,凋落物层的分别占977%、1703%和1772%;秃杉人工林不同组分微量元素积累量的分配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由8年生和14年生以在树叶和树枝中为主,逐渐转移到28年生在以干材和树皮中为主,各微量元素积累量以Fe或Mn最高,其次是Zn和B,Cu最低;3种年龄林分微量元素年净积累量分别为1398、1420 和1.273kg/(hm2·a),同一组分各微量元素年净积累量与各组分微量元素积累量变化顺序一致,即为Mn或Fe较高,Zn次之,B和Cu较低。  相似文献   
129.
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徐义刚  李洪颜  庞崇进  何斌 《科学通报》2009,54(14):1974-1989
华北克拉通破坏时限的确定是探讨克拉通破坏机制及其动力学控制因素的关键, 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分歧.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提出标志着其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岩石圈减薄, 还包括岩石圈物质成分、热状态和流变学性质以及相关的岩浆作用等方面的变化. 由于后几种变化不一定只与岩石圈伸展关联, 因此, 克拉通破坏时限不能光靠伸展构造来确定. 本文从岩浆生成和演化的基本原理出发, 厘定了与克拉通破坏有关的岩浆活动标志, 并结合该地区岩浆性质和盆地演化的特征, 对华北岩石圈破坏的时限进行了约束, 获得以下认识: (1) 华北岩石圈减薄作用可能始于晚石炭纪-晚三叠纪, 在晚侏罗纪-白垩纪达到高峰, 并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期-新生代早期, 因此华北岩石圈减薄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2) 克拉通边缘和内部的岩石圈薄弱带在华北克拉通破坏中的作用显著, 造成了克拉通破坏的时空不均匀性; (3) 导致华北岩石圈破坏的构造控制因素可能是多元的. 晚石炭纪古亚洲洋的南向俯冲以及后续的碰撞作用和晚三叠纪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作用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起到了“唤醒”的作用.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对华北岩石圈破坏的影响则是决定性的, 是导致这一地区现今盆地和主要构造线的走向, 岩浆作用性质的演变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形成的主因.  相似文献   
130.
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已应用多年,在中厚煤层和薄煤层开采下均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但在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因巷道高、巷旁支护压力大、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易受压损坏难以有效支撑顶板。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巷旁维护难度大,故此提出一种新型的预浇墙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墙掘巷新技术,即在上工作面回采前,刷煤扩帮后提前预浇柔模混凝土墙体,提高煤帮整体支撑力的同时,解决柔模混凝土墙短期无法有效承载顶板来压的难题;待回采一定距离后,再沿墙滞后掘进下工作面回采巷道,且掘进方向与上工作面回采方向一致,缓解接续紧张,最终实现无煤柱开采。以王庄煤业3503工作面回采留设预浇墙为工程背景,建立了沿空留墙掘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理论计算得出墙体力学支护参数,并通过现场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可实施性。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分析确定了墙体高宽比为5 m×1.5 m,混凝土强度C30即可满足留墙支护要求;沿墙掘进巷道总体变形量小,顶底板和两帮最大移近量仅为260 mm和125 mm,墙体最大受压18 MPa,小于墙体自身承载力;下工作面临近巷道掘进115 m后即趋于稳定。该技术应用全阶段效果良好,满足巷道使用要求,有效解决了大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