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将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20尾随机平均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在25℃水温下每天饱足投喂1次;其中训练组实验鱼持续2周进行强度为每天2次的力竭运动训练;随后分别测量实验鱼力竭运动后的耗氧率并计算过量耗氧(EPOC);待力竭运动恢复8h后再分别取样测量肌乳酸、肝乳酸的含量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DH)、...  相似文献   
22.
【目的】考察成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游泳行为与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的关系。【方法】在(25±0.5)℃条件下测定60尾鲫幼鱼的SMR并筛选出20尾高SMR个体和20尾低SMR个体,再将1尾高SMR和1尾低SMR个体进行随机组对,在行为观察装置中分别测定单尾鱼(两水箱中间有隔板)和成对鱼(两水箱中间无隔板,可见对方)在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的运动时间及频率、进入食物环1倍体长范围频率以及高SMR个体与低SMR个体相互追随的时间。测定工作进行两次,分别称为测定Ⅰ和测定Ⅱ。【结果】1)成对实验鱼之间的好斗频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不论是低SMR个体追随高SMR个体,还是高SMR个体追随低SMR个体,追随时间也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2)在实验水箱中间有隔板条件下,实验鱼不仅在安全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明显高于在危险区域的停留时间比,而且静止时间比明显大于运动时间比,但取走隔板后实验鱼在两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无明显差异,并且运动时间比大于静止时间比。3)不论中间有无隔板,单尾鱼于测定Ⅰ时在危险区域停留时间比、安全区域停留时间比、运动时间比及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均与在测定Ⅱ时获得的对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除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外,单尾鱼在中间有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与中间无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MR可能不是成对鲫幼鱼游泳行为中领导者的重要特质,但两者的视觉信息交流可改变两者的游泳行为特征,并且鲫幼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特征保持较高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考察成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游泳行为与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的关系。【方法】在(25±0.5)℃条件下测定60尾鲫幼鱼的SMR并筛选出20尾高SMR个体和20尾低SMR个体,再将1尾高SMR和1尾低SMR个体进行随机组对,在行为观察装置中分别测定单尾鱼(两水箱中间有隔板)和成对鱼(两水箱中间无隔板,可见对方)在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的运动时间及频率、进入食物环1倍体长范围频率以及高SMR个体与低SMR个体相互追随的时间。测定工作进行两次,分别称为测定Ⅰ和测定Ⅱ。【结果】1)成对实验鱼之间的好斗频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不论是低SMR个体追随高SMR个体,还是高SMR个体追随低SMR个体,追随时间也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2)在实验水箱中间有隔板条件下,实验鱼不仅在安全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明显高于在危险区域的停留时间比,而且静止时间比明显大于运动时间比,但取走隔板后实验鱼在两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无明显差异,并且运动时间比大于静止时间比。3)不论中间有无隔板,单尾鱼于测定Ⅰ时在危险区域停留时间比、安全区域停留时间比、运动时间比及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均与在测定Ⅱ时获得的对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除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外,单尾鱼在中间有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与中间无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MR可能不是成对鲫幼鱼游泳行为中领导者的重要特质,但两者的视觉信息交流可改变两者的游泳行为特征,并且鲫幼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特征保持较高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24.
南方鲇幼鱼胃和肝脏的组织结构及其在饥饿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描述了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的胃和肝脏的基本形态和组织结构及其在饥饿过程中的变化.发现随饥饿时间延长,胃粘膜皱褶高度、粘膜下层厚度、上皮细胞高度及胃腺厚度均有明显减少趋势.肌肉层厚度呈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趋势.饥饿过程中还发现各层组织,特别是肌肉层有结缔组织增生和崩溃疏松的现象.饥饿鱼肝脏的肝细胞体积明显减小,细胞索紊乱,细胞间隙增大.胃的上皮细胞高度和胃腺厚度可作为南方鲇幼鱼营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鱼类游泳运动的生理机制和功率适应对策,在25℃条件下,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力竭后过量耗氧值(EPOC)进行测定并对功率曲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中华倒刺鲃的耗氧率(MO2)显著上升(p<0.05),其幂函数和指数回归方程分别为:MO2=222.97+0.148U2.204(R2=0.894,n=61,p<0.01)和MO2=167.00e0.036U(R2=0.895,n=61,p<0.01);力竭运动后耗氧率显著上升并立即达到峰值(MO2peak),然后迅速回落到平稳状态(p<0.05),进入慢速氧债偿还期,其负指数回归方程为:MO2=280.99+984.35e-0.193 T(R2=0.907,n=140,p<0.01)。研究表明中华倒刺鲃是一种有氧代谢能力较强而无氧运动能力较弱的鱼,它的活跃代谢(MO2active)与EPOC峰值(MO2peak)相当,这应与该鱼较低的营养等级、自由觅食方式及活跃的生态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26.
检测了水体铜(Cu2+)暴露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的急性毒性以及组织铜富集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华倒刺鲃幼鱼死亡率随水体铜含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而上升(p<0.05),死亡率与暴露时间的关系呈“S”型逻辑回归曲线;铜暴露96、120、144、168 h的半致死含量LC50分别为0.500、0.401、0.356和0.352 mg·L-1,铜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安全含量为0.050 mg·L-1;0.4、0.6、0.8、1.0、1.2、1.4 mg·L-1铜暴露下幼鱼的半致死时间L T50分别为116.0、78.0、80.7、56.0、46.7、46.0 h.2)中华倒刺鲃幼鱼组织按铜富集含量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为肝脏、鳃、肌肉,急性铜暴露(7 d)不足以产生较强的富集效应.研究提示水体中的铜含量变化显著作用于中华倒剌鲃幼鱼的存活率,但对组织铜富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淡黑镊丽鱼(Labidochromis caeruleus)对不同环境颜色和不同颜色鱼群的选择偏好。【方法】实验1:测定实验鱼在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等不同环境颜色背景中的停留时间;实验2:测定实验鱼在同种鱼群以及不同颜色如雪中红鱼(Metriaclima estherae)、蓝阿里鱼(Sciaenochromis fryeri)、白鲷(Hindongo socolofi)等慈鲷科(Cichlidae)鱼群组合之间的选择偏好。【结果】1) 实验鱼在非白色背景中的停留时间均高于在白色背景中的停留时间;实验鱼除在橙色和白色背景的停留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外,在其他非白色背景和在白色背景的停留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2) 实验鱼在不同颜色异种鱼群之间选择时偏好选择接近自身颜色和非白色的鱼群,且该偏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鱼在同种鱼和与自身颜色差异较大的异种鱼群间选择时偏好选择前者,且该偏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鱼在同种鱼和与自身颜色相似的异种鱼群之间选择时,无明显偏好。【结论】淡黑镊丽鱼对颜色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在环境颜色选择中偏好非白色背景,在选择同伴鱼类时偏好非白色以及接近自身颜色的鱼群。  相似文献   
28.
【目的】考察温度驯化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 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热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升温胁迫下该物种的行为响应模式。【方法】将实验鱼于6,12,18℃下驯化28d;随后,以0.3℃·min-1的速率升温检测升温胁迫过程中实验鱼出现水面呼吸、跳跃逃逸、频繁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响应特征的温度值。【结果】出现水面呼吸、首次逃逸、频繁逃逸、末次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的温度值均随驯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行为逃逸区与胁迫忍耐区负相关。【结论】秦岭细鳞鲑幼鱼对水温变化反应灵敏,并在升温胁迫下表现出3级行为响应模式;温度驯化显著影响升温胁迫下实验鱼的逃逸反应特征及其响应对策。
  相似文献   
29.
【目的】考查饥饿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最大代谢、运动能力及两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在20℃条件下,分别测定饥饿组(n=55,饥饿14 d)和对照组(n=58,维持日粮水平)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和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cat)。【结果】饥饿组和对照组的MMR和Ucat在实验前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与同期对照组相比,14 d饥饿处理导致饥饿组MMR和Ucat均有所下降,两者MMR和Uca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饥饿组或对照组的MMR和Ucat之间在实验前后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饥饿组或对照组实验前后的Ucat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饥饿组实验前后的MMR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华倒刺鲃幼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运动能力下降,原因可能与饥饿状态下机体下调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内能量底物的缺乏有关。在实验处理前后对照组或饥饿组的MMR和Ucat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则是因为Ucat与鱼类的无氧代谢能力密切相关,而MMR反映的是鱼类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30.
【目的】验证短期的捕食胁迫能否引起鱼类形态改变并考察该胁迫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方法】在(25±1)℃水温条件下对鲤(Cyprinus carpio)幼鱼进行了为期30d的捕食者暴露(捕食组,以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为捕食者),并同时将无任何捕食处理的幼鱼设置为对照组。驯化结束后测量两组实验鱼体质量、体长等生长参数,随后将实验鱼麻醉致死进行形态学测量和分析。【结果】捕食组较对照组在体质量、体长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p0.05);两组实验鱼在头高、体高等身体距离参数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捕食组较对照组在尾柄侧面积和尾鳍表面积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p0.05)。【结论】捕食胁迫下鱼类生长能力的降低可能与觅食活跃性降低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有关,此外激素、代谢水平提高导致鱼类能量消耗增加;短期的捕食胁迫处理即可引起鱼类形态的改变,而尾柄以及尾鳍表面积的增加则可能促进鱼类非持续游泳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鱼类在捕食胁迫下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