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21.
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模拟烟气、水蒸气及含尘烟气三类高温流体在多孔氧化铝陶瓷材料内的流动及传热特性。结果表明:随孔隙率增大,流体平均流速加快,流体进出口温降逐渐减小。三类流体中,水蒸气流速最大,在最大孔隙率下其流速达到66.64 m/s;烟气温降最显著,当孔隙率为0.3时,其进出口温差达到最大值85.6 K。随压差的增大,流体流速加快,其中受粉煤灰颗粒影响的含尘烟气流速增幅较小,流速仅从0.23 m/s增至0.93 m/s;另一方面,压差增大导致流体与壁面的热传导减少,模型内流体温降减小。含尘烟气流体扰动较大,当增大孔隙率和压差时,流速呈线性增长;尽管粉煤灰颗粒的存在强化了传热,但流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含尘烟气温度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22.
利用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EIS)方法,分别研究了纯铬以及镍基合金UNS N08028在140℃和160℃两种温度下高含H2S/CO2环境所成钝化膜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两种成膜条件下028合金钝化膜的耐蚀性优于纯铬.EIS表明电化学阻抗谱均有明显的容抗弧特征,028合金显示单一的容抗弧,纯铬在低频区显示扩散阻抗控制.  相似文献   
23.
探讨深部开采条件下非对称底鼓现象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为巷道底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根据郎肯土压力理论,建立了非对称底鼓的力学模型及分析计算简图,得到了4种非对称底鼓的破坏形式,导出了巷道底压的计算公式。通过给定部分参数,得到了极限破坏深度、底压、底压偏移角分别与松散岩体折算摩擦角和巷道宽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岩性较差或者较为破碎的围岩以及宽度较大的巷道受非对称荷载比值的影响较大,且巷道底压会有一定的偏转。研究结果对于控制深井非对称底鼓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最后介绍了1个防治巷道底鼓的实例。  相似文献   
24.
以两台单相变压器并联运行为例,通过变压器磁链的变化分析了变压器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及特性,得出了系统侧的电阻的电压波动是产生和应涌流的主要原因。然后,利用MATLAB建立了两台单相变压器并联方式运行的仿真模型,并对空投一台变压器时产生的和应涌流进行了仿真,用仿真波形初步分析了变压器和应涌流对差动保护、零序电流保护和后备保护的影响。最后,针对和应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零序电流保护和后备保护的影响逐一探讨了相应的防误动措施。  相似文献   
25.
产甲烷阶段季铵化合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厌氧序批式测试系统,研究了一组季铵化合物的最终生物降解性和对生物气产生过程的毒性效果.四个测试物中每个化合物均带有四个相同的烷基,通式为R4N+Br-(TEAB,TPAB,TOAB和TODAB分别对应R=C2,C5,C8,C18,).测试物的矿化程度被用来评估其最终厌氧生物降解性;对碳源D-葡萄糖代谢过程的毒性可以利用测试物对生物气生成过程的抑制效果来指示.研究结果表明:带有偶碳数烷基链的季铵化合物,即TEAB、TOAB和TODAB在20 mg/L(以C计)能够被很容易地降解为CO2和CH4,它们对生物气生成过程的毒性随着所带烷基链长的增长而减小.测试物中带有最长碳链的TODAB,即使碳浓度提高到100 mg/L也可以顺利降解;并且在200 mg/L的高浓度条件下也没有发现其对代谢过程的毒性证据.相反,带有奇数碳链的TPAB很难被厌氧生物降解,而且在所有测试物中显示出最强的厌氧毒性,200 mg/L时的生物气抑制率高达69%.  相似文献   
26.
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在小样本、非线性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泛化性能,在入侵检测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入侵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由两类样本不平衡造成的分离超平面偏移现象,以核函数所蕴含的黎曼几何为依据,引入一个伪一致性变换函数,对核函数进行修改,提高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泛化能力,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并对系统总体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实验仿真表明,该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率,改善由于数据集不平衡造成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偏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27.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总结剩余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剩余油分类和发育规律刻画、剩余油成因和分布模式、多种方法描述剩余油、相关学科成果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井间剩余油预测、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描述等。剩余油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开发地质学、岩心观察和分析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四维地震、各种数理统计学、油藏数值模拟、动态监测分析、油藏工程、试井解释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剩余油研究主要问题包括9方面:剩余油成因分析难度大、剩余油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改进剩余油研究方法难度大、井间剩余油预测问题多、相关学科成果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不成熟、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研究还在探索、复杂岩性油藏剩余油研究问题多、剩余油研究定量化水平不高、微观剩余油研究比较薄弱等。剩余油研究发展趋势包括9方面:加大剩余油成因研究力度、改进剩余油研究方法、明确数理统计分析研究剩余油参数的地球物理意义、提高剩余油井间预测精度、将相关学科成果充分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探索建立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研究方法技术体系、加大非常规油藏剩余油研究力度、提高剩余油研究定量化水平、加强微观剩余油研究力度等。  相似文献   
28.
通过分析地震属性与储层预测对象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属性相关主成分分析的油气储层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降维获取地震属性综合变量,该综合变量既能代表地震属性变异或数据的空间结构,又能保证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具有最大的相关性,综合变量个数由卡纳尔准则确定,理论试算及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去噪作用,能形成较可信的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的关系,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本文方法优于基于地震属性主成分分析的储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9.
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薄膜生长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了在有缺陷的基底下,沉积粒子的能量和入射率对薄膜生长的影响.通过模拟发现,随着沉积粒子的能量提高或入射率的降低,沉积在基底上的粒子逐步由各自独立的离散型分布向聚集状态转变形成岛核.分析表明,这些变化是由于能量粒子的介入使得表面粒子的扩散能力增强,而入射率越小,每一步中对应粒子的扩散时间就越长,所以大量粒子能够充分扩散.  相似文献   
30.
提高实验室开放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实验室开放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实验室开放教学中以提高开放效果。学生可充分利用在实验时间和内容上的自主性,获得发现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获得大胆改进教学模式的机会,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