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8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6篇 |
丛书文集 | 93篇 |
教育与普及 | 8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3篇 |
现状及发展 | 13篇 |
综合类 | 15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106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3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交叉偶极子构成的锥面共形阵列,建立了四元数表示的锥面共形阵列模型并提出了四元数多重信号分类 (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MUSIC)算法。算法通过同极化子阵的构造以及秩损原理实现了导向矢量中极化信息和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信息的剥离,进而得到入射信号的二维DOA估计和极化参数估计,有效降低了极化DOA联合估计的计算量。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2.
83.
通过对南海春季(2002年2~5月)南沙海区月平均海面温度的卫星遥感资料及2002年5月的现场实测的CTD资料分析表明,该海域春季位于巴拉望岛西部的上层水体存在着一强度相对较弱的暖水舌,该暖水明显不同于巴拉巴克海峡东南部的冷水,且其相对温差从冬季到春季逐渐减弱.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利用P矢量方法对流场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暖水区所在的流场位于一个反气旋性弯曲的范围内.通过一个单层/两层耦合模式,利用与观测同一时期的风应力卫星遥感资料,来探讨该暖水所对应的反气旋性弯曲流场形成的动力机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反气旋性弯曲很可能是冬季遗留下来的残留反气旋涡,而不太可能是由苏禄海通过巴拉巴克海峡的进入南海的入流所形成. 相似文献
84.
安全监理在日常的监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家颁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规定了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监理责任。作者就日常工作中在强制性条例的指导下对安全监理的心得及有关内容做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85.
86.
87.
研究了PZT-5H铁电陶瓷导电缺口发生电致滞后断裂的可能性及其规律. 结果表明, PZT-5H导电缺口发生电致断裂的临界电场EF = 14.7±3.2 kV/cm. 如外加电场E<EF, 则在导电缺口前端瞬时产生电致微裂纹, 若保持恒电场E, 电致裂纹将缓慢扩展直至试样发生滞后断裂, 滞后断裂的门槛电场EDF = 9.9 kV/cm. 如EEK= 4.9 kV/cm, 则电致裂纹并不瞬时形核, 只有在恒电场下经过一定的孕育期后电致裂纹才形核并扩展一定距离, 但试样也不会发生断裂. 如E<EDF = 2.4 kV/cm, 即使长时间施加电场, 裂纹也不形核. 导电裂纹的滞后形核和滞后断裂归因于恒电场下从缺口顶端发出的电荷密度随时间而增大, 当外加电场小于电荷发射的门槛电场时不会发生电致裂纹的滞后形核. 相似文献
88.
89.
指出了低磁纬度地区化极存在的误差,研究了磁异常数据的模拟退火反演方法,以立方体单元剖分网格充填磁场参数后模拟磁界面,同时反演磁界面,并结合模拟退火非线性算法的特点,研究易于加入约束条件的、方式灵活的建模方法,设计磁异常结构较复杂的模型.通过模型试验和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0.
选用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注银碳基生物医学材料样品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抗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注银后材料表面形成的富银层是材料抗菌性的主要原因.对注银剂量相同的样品,直接接触比其滤液的抗菌效果好,说明注银碳基材料的抗菌性是溶出的银离子和材料表面未溶出的络合状银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银离子溶出杀菌为主.通过紫外光谱法探究银离子和细菌染色体DNA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现银离子与DNA之间存在静电和碱基作用,导致DNA分子天然构象遭到破坏,起到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