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86篇
系统科学   91篇
丛书文集   198篇
教育与普及   43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3篇
现状及发展   41篇
综合类   430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1篇
  1965年   11篇
  1963年   12篇
  196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土壤地下渗透系统处理污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地下渗透系统,是一种自然生态净化与人工工艺相结合的污水净化技术.本文介绍了土壤地下渗透系统的净化原理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土壤地下渗透系统中一些关键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土壤地下渗透系统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土壤地下渗透处理系统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2.
为了研究行波电压叠加器(TVA)的输出特性以及影响输出特性的因素,将传输线和放电支路进行简化,给出了传输线、放电支路、屏蔽电极与外筒体间的分布电感与分布电容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8级串联TVA电路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8级串联TVA驱动匹配负载时的输出特性,研究了开关闭合时序与分散性以及传输线阻抗等对输出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每级开关触发闭合时序为理想感应电压叠加器(IVA)时序时,传输线输出电压峰值随串联级数n的增长近似线性增长,电压脉冲前沿逐级陡化,在匹配负载上的输出电压为899 kV,脉冲前沿与第一级相比缩短10 ns;屏蔽电极上的电压峰值逐级减小,电压波形存在高频振荡;开关闭合时序对TVA传输叠加与输出特性有显著影响,TVA按理想IVA时序触发时的匹配负载电压前沿比同时触发时要陡,相差约50 ns,随着触发时序系数增大(>1),脉冲前沿逐渐陡化;当开关触发闭合分散性增大时,输出脉冲重复性变差;随着传输线阻抗从匹配阻尼增大至3倍阻尼,匹配负载电压峰值增大,前沿缩短约30 ns,波尾时间增大约200 ns。研究结果可为TVA型脉冲功率源装置的结构优化和研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3.
刘辉  杨永凯  刘中一 《甘肃科技》2022,(20):23-27+30
为了保证软件质量,在开发过程中引入了多种软件测试技术,需要手工构造大量的测试用例,覆盖软件的功能点。但是手工构造测试用例,工作效率低,并且很难命中所有的功能点,尤其是功能点组合的情况。为了提升软件的测试覆盖率、降低人工成本,本文提出了一种测试用例精简与自动生成方法。该方法根据业务场景分类业务数据,构造功能点组合矩阵,归并、精简业务场景之间的功能点组合矩阵,再执行生产请求,匹配功能点组合矩阵,自动生成测试用例,从而聚焦核心功能点、提升软件的代码测试覆盖率,达到提升软件质量和安全、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团队交付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4.
定义的物质数字化是物质自身或相互间的数字化,物质能量信息统一数字化是这三者作为统一体组成部分而协调地各自传输与相互转化的数字化,把数字化界说为微传输与微转化在时间上是节拍化、物理量取值是规整化且该节拍和规整是脉冲序列可控的。阐述了在几何、物理、化学、生物诸方面物质微转化的内容和用途;分析了电效应与流体、化学、生物效应在所述两个数宇化中的互补作用;指出了现有信息数字化和我们的微流体数字化技术为实现两个数字化提供的基础和开辟的道路:指出基础力学体系对微米、纳米系统规模应用的指导意义,认为代表尺寸递减时系统历经3个层次,建议把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单独指导的第一、第三层次作为现阶段规模应用重点。  相似文献   
195.
高会江  杨润清 《科学通报》2006,51(13):1552-1557
动态性状因其广泛性和重要性而备受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者关注. 用分子遗传学方法探索该类性状的遗传机制已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将关于时间(测定日期)的Legendre多项式镶嵌在遗传模型的每个遗传效应中, 以刻画QTL和协同因子对动态性状变化过程的作用, 从而建立动态性状基因复合区间定位分析的数学模型. 利用复合区间定位策略的优势, 提高对控制动态性状多个QTL的检测效力. 以F2设计群体为例, 阐述了动态性状基因复合区间定位的似然分析原理, 推导了参数似然估计的EM法两步求解过程. 模拟实验证明, 相同设计条件下, 复合区间定位对分布在同一连锁群上多个影响动态性状QTL的检测效果明显好于区间定位; 随着协同因子数目的增加, 复合区间定位不但能检测出更多的甚至所有的QTL, 而且对每个QTL分辨得更加清楚.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应针对动态性状的变化规律, 并考虑计算成本恰当地选择协同因子数目.  相似文献   
196.
2007年4月22日,广州7名绿化工人吃野生蘑菇中毒,目前中毒的7人全部送往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除1人症状轻微外,其余6名中有2名属中度中毒,4名为重度中毒。经卫生专家鉴定,此次导致中毒的蘑菇为灰花纹鹅膏菌,是剧毒白毒伞系列的其中一种。食用这种剧毒蘑菇,一般会在12小时~16小时内产生中毒症状。现在正值春季,是各种野生毒蘑菇生长的旺季。特发表此文,以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97.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微生物专业机构,长期从事微生物资源和应用微生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微生物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 该所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在朱红惠研究员的带领下,从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链霉菌--粤蓝链霉菌,该菌种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8.
对引种到贵州省云关山国有林场、贵州省植物园、乌当百宜镇、紫云坝羊乡、镇宁城关镇、锦屏铜鼓镇、晴隆碧痕镇的山核桃和美国山核桃进行了引种栽培适应性评价,分析了二者引种栽培的影响因子。为能在贵州更好地引种栽培山核桃和美国山核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9.
1990—2020年,我国医疗服务水平极大提升,但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费用分别增长了95.57倍和77.21倍,医药费用快速增长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及其科技投入是影响医药卫生费用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影响机理,构建居民医疗支出的函数模型,运用2000—2020年大量数据,借助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医药科技投入、医药产业集中度、环境保护投资等对卫生费用和医疗保健支出增长速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医药进口金额对人均卫生费用、医疗保健支出增速有正向影响。建议合理引导我国医药及器材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科技投入效率,加强进口医药采购统筹,加大环保投资,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人均卫生费用和医疗支出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0.
为研究钢-聚丙烯粗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弯拉性能影响,采用四点弯曲试验,得到不同掺量(钢纤维与聚丙烯粗纤维掺入体积分数分别为0、0.5%、1.0%、1.5%)组合下的荷载-挠度曲线,从试件破坏形态、抗弯强度、弯曲韧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且利用单掺纤维拟合公式引出一个可行性较高的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混杂纤维的协同效应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混杂纤维UHPC微观结构进行观测。试验结果表明:钢-聚丙烯粗纤维的掺入显著提高了UHPC的抗弯强度,提高幅度为17.8%~101.2%;同时利用提出的模型发现混杂纤维的协同效应在总纤维掺入体积分数为1.5%~2.0%时呈现正协同效应,并在钢纤维与聚丙烯粗纤维掺入体积分数为1.0%时取得最好的正协同效应;另外,与不掺纤维的试件相比,钢纤维与聚丙烯粗纤维的加入分别使基体试件的初裂韧度提升了51.8%~98.2%与33.9%~48.2%,同时在钢纤维掺入体积分数为1.0%和聚丙烯粗纤维掺入体积分数为1.0%的搭配比例下,对UHPC弯曲韧性的改善效果最优,进一步验证了纤维协同效应评价模型;最后在微观层面揭示了纤维混杂产生的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