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软"煤层矿井分区开拓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龙口矿区“三软”煤层地质特征,在充分优化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开拓和准备巷道部署.实行分区开拓延深,对减少矿井延深初期投资和后期巷道维护费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2.
根据井田及区域内的有关地质资料,研究了岩浆侵入对井田内主采煤层3煤的影响,并就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划分,得出了3煤残余厚度与火成岩侵入体厚度之间的关系,可为火侵区找煤及巷道掘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冲击地压的评价指标具有灰度、模糊性、未知性等不确定性特点,很难确定合理的指标权重,致使评价结果不符合工程实际,无法满足冲击预测与预报的要求。据此,提出一种基于集对分析-区间三角模糊数的冲击地压耦合评价模型——SPA-ITFN耦合模型。集对分析(SPA)中的多元联系数可处理冲击地压评价中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以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作用的问题,可以获得更加合理的指标权重;区间三角模糊数(ITFN)可以处理多因子决策问题中的层次不确定性,使得评价等级之间的界定更加精准,解决了传统评价方法中等级间界定模糊的问题。运用该模型评价兴山煤矿6个工作面的冲击情况,安全性由高到低为:1311工作面1133工作面1132工作面1203工作面1201工作面1307工作面,评价结果符合工程实际。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基于云模型和D-S理论的评价对比分析表明:SPA-ITFN耦合模型评价准确,灵敏度更高,能反映冲击危险的强弱,具有较高应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运河煤矿煤层的自然发火倾向,采用真空泵抽气法和埋设热电阻测定法对采空区气体成分进行测定,掌握了氧气浓度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借助测定的氧浓度反推出了采空区漏风强度变化规律.根据获得的氧气浓度、漏风强度变化曲线,利用"三带"划分的极限值法对运河煤矿采空区进行了"三带"划分,并根据工作面实际推进速度确定出自然发火区域为采空区进风侧大于78m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厚煤层高采出率膏体充填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平煤矿面临的村庄压煤和提高开采上限的问题,结合目前膏体充填技术及煤矿实际开采情况,按照压煤开采规程的要求,对厚煤层开采膏体充填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详细阐述了膏体充填原料选择、配比、工艺系统设计、充填流程等具体内容,并通过地表沉陷观测及其结果分析,论证了膏体充填开采的可行性,验证了膏体充填开采带来的显著效果,为压覆煤炭资源的开采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煤矿内因火灾评价指标具有灰度、未知性等不确定性,难以确定合理的指标权重,导致评价不准确。针对此问题,构建了以煤层地质赋存、开拓开采技术、煤层自燃倾向性、通风条件及采空区管理4个因素为准则层,煤层厚度、煤层倾角、煤层岩性等24种因素为指标层的煤矿内因火灾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种组合赋权的方法,即AHP(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与熵权法的客观赋权相结合,引入拉格朗日函数,构建优化决策模型,通过欧氏距离函数,保持了主、客观权重与偏好系数的一致性,得到指标组合权重,评价指标的主次关系,并运用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构建了CW-TOPSIS煤矿内因火灾评价模型,评价火灾危险等级。运用该模型对新安煤矿火灾等级评价,危险等级为"较安全",指标对煤矿内因火灾的影响由大到小为:煤层埋深与地温采煤方法及工艺开拓方式及布置干煤吸氧量煤层含水量灰分含量,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传统内因火灾评价方法 -BP神经网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比较,CW-TOPSIS评价模型精度较高、更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ANSYS和FLAC3D2种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阳城煤矿-920m下车场深井穿层巷道支护状态下的围岩位移情况。根据模拟结果推测不同岩层组合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同时找出原支护方案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巷道支护的新方案。通过分析比较为现场应用提出了一套既可以减小巷道变形,又能节省支护费用的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临沂东高都煤矿火成岩侵蚀严重、煤层赋存极不稳定的现状,利用教学地质、构造地质等理论分析研究了井田内的构造展布,煤层及火成岩的赋存特点和分布规律,为合理矿井开拓部署、降低矿井巷道掘进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井田及区域内的有关地质资料 ,研究了井田内岩浆的来源、通道及活动机理 ,分析了岩浆对煤层的侵蚀作用类型 ,并就岩浆侵蚀煤层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 ,可为火侵区找煤及巷道掘进提供科学依据。图 5 ,参 2。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分岔厚煤层下分层难以确定回采巷道位置这一问题,通过采用室内试验对夹矸层和3下煤层受采动影响破坏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对6种不同方案下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巷道变形特征和塑性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煤柱中心的水平间距为30m处巷道围岩稳定性较好,其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及变形量小。通过现场监测对巷道稳定性进行验证,表明在距离残余煤柱30m处布置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量比较小,巷道围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研究结论为类似条件下的巷道位置选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