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6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42篇
系统科学   219篇
丛书文集   142篇
教育与普及   13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107篇
研究方法   58篇
综合类   5079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308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283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212篇
  1996年   211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采用近似函数法并借助计算机计算,分析引起铜及铜合金X射线衍射峰物理宽化的微观晶块尺寸和点阵畸变大小,进而分析在纯铜中加入Ag和Sn等合金元素对其性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近似函数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分析铜合金X射线衍射峰宽化的方法之一,而合金元素Ag和Sn等对铜合金性能的影响与其X射线衍射峰的物理宽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42.
大豆喷施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参  徐文洪 《河南科学》1997,15(4):464-469
经3年试验,研制的新型大豆喷施剂(22%硫磷.唑),对大豆的害虫,如蚜虫、豆天蛾、食心虫、造乔在有较强的杀灭作用,防效在97%以上;对大豆的主要病害,霜霉病和主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使大豆的植株矮化、叶绿素增加,提高大豆产量15%以上。  相似文献   
943.
为改善全垫升气垫船的操纵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参数自整定自抗扰控制算法.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观测系统内外扰动并加以补偿,利用非线性误差反馈控制律提高控制性能.利用支持向量机辨识系统非线性关系,建立其瞬时线性化模型.结合最优控制的二次型性能指标思想,实现自抗扰控制参数的自整定.仿真结果表明:在恶劣环境扰动下,所设计控制器能够实现全垫升气垫船航向的精确控制,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自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944.
阐述了指挥自动化网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从规章制度、组织管理、应急措施及安全预防等方面提出了指挥自动化网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45.
聚乙烯预辐射接枝丙烯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预辐射法研究了丙烯酸对聚乙烯膜的接枝反应。结果表明,在真空环境下添加阻聚刑铁盐可使接枝反应顺利进行,加入无机酸可促进接枝反应。还研究了单体浓度、辐照剂量和贮存时间的影响,测定了接枝膜的吸水率、吸碱率和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946.
本文旨在研究满足线性递推关系式f(x+λ)=af(x)+bf(x-λ)(a,b,λ均为实数)的函数类f(x)的周期性问题。找到了此类函数f(x)为周期函数(在一定条件下)时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确定了它的周期。  相似文献   
947.
应用XRD分析了催化剂的体相结构,用红外光谱研究了CO和NO在CuO-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上的吸附,并对表面铜的价态进行了表征。氧化态样品的体相存在CuO、CuAl_2O_4,可能还有CuLa_2O_4物相,表面铜以 2价的形式存在。还原态样品的体相存在Cu~0、CuLa_2O_4,可能还有CuAlO_2,表面存在Cu~0、Ca~ 和少量的Cu~(2 )。CO容易在Cu~.、Cu_2O及CuAlO_2上形成分子态吸附;同时还存在HCO_3~-、CO_3~(2-)物种。NO容易吸附在CuO、CuAl_2O_4和CuLa_2O_4上,在Cu~0上可能解离吸附,还产生NO_3~-吸附物种。氧化态样品上,150℃以上,CO使Cu~(2 )还原为Cu~ 。还原态样品上,NO和CO交替吸附和共吸附实验证明低温出现了NO/Cu~(2 )和CO/Cu~ 的选择吸附现象。  相似文献   
948.
采用乳液共混将氧化石墨烯(GO)水溶液与天然胶乳共混,对此共混体系破乳后再原位还原从而制备了石墨烯/天然橡胶(GE/NR)纳米复合材料。TEM和XRD测试表明GE片层在NR基体中剥离程度高且达到了均匀的分散。高结合胶含量、Raman位移以及断面SEM粗糙程度表明GE与NR之间存在很强的界面作用。GE在NR基体中良好的分散以及二者之间的强界面作用均有利于提高GE/NR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949.
复合助剂改性混凝土的碳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水胶比、胶粉掺量、硅粉掺量以及消泡剂掺量对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胶粉掺量、硅粉掺量以及消泡剂掺量4个因素对混凝土的碳化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是胶粉掺量最大,消泡剂掺量次之,水胶比第三,硅粉掺量最小;胶粉掺量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存在两个拐点,4%时混凝土的抗碳化性最差,8%时抗碳化性最好;随着消泡剂掺量的增加,碳化深度逐渐减小。最后,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和查阅文献取值建立复合助剂改性混凝土的碳化模型,经游程检验,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其相关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950.
Sediments of core YSJD-86GC (referred to as 86GC)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were selected for environmental magnetic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published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sediment magnetic properties were revealed for the study area since the MIS3 stage. The rock magn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w-coercivity magnetite is the main magnetic mineral within the sediments. Also, a certain amounts of hematite are present. The King plot and Day plot, which reflect the magnetic particle size, show that fine-grained pseudo-sin- gle-domain phase magnetic particles dominate the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sediments. Comparison of magnetic parameters and geochemical indicators show that magnetic properties of core 86GC sediments reflect a terrigenous input. Simultaneously,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 ied sediment are influenced by the quantity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oxidation-red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ovenance area, and the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and distance. Sea level fluctuation caus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was the main factor for variation in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and magnetic particle size of thestudied core sediments. Thus, variation of sediment magnetic propertie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used as an indirect indicator of sea level fluc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