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6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篇
现状及发展   157篇
研究方法   79篇
综合类   2937篇
自然研究   1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4篇
  1969年   5篇
  1968年   5篇
  196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小波分析在管道泄漏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尺度小波变换 ,把管道泄漏产生的负压波信号作为瞬态信号 ,来识别管道的局部泄漏特征。以光滑函数的一阶导数作为小波母函数 ,研究了管道泄漏特征信号拐点区间的敏感性 ,突出小波变换系数的局部极值性。分析表明 ,检测信号的小波变换系数极值的奇异性准确地反映了管道检测信号的泄漏特征 ,并且从局部描述了管道泄漏信号的瞬态正则性。对各级尺度系数进行了S形曲线拟合 ,此曲线能够完整地描述管道泄漏瞬变特征 ,其拐点区间描述了管道发生泄漏时的瞬变过程。  相似文献   
52.
分析了前人提出的段塞跟踪模拟方法的优缺点 ,根据液塞头部的加速压降和入口液塞长度分布特征对段塞跟踪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实现了水平和倾斜管道段塞流的跟踪模拟 ,并与多相流试验环道的空气水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 ,当不考虑加速压降时 ,用跟踪模型预测的压降低于实测值 ;当考虑加速压降时 ,用跟踪模型预测的压降高于实测值。在管道上固定位置测出的压力信号符合正态分布 ,管道上某一固定点处液塞头部和尾部的速度分布也符合正态分布。当不考虑气泡尾波作用时 ,液塞长度沿管线增长较慢 ,分布形状无变化 ;但是考虑气泡尾波作用时 ,在入口附近液塞长度平均值增长较快 ,统计分布沿管轴向呈对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53.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轮廓特征的图像拼接算法。在特征提取阶段 ,对卷积图进行增强 ,并用区域增长方法进行辅助校正 ,能改善轮廓提取效果 ;在特征表示方面 ,用形状签名代替链码来描述轮廓 ,从而提高了计算速度 ,降低了由噪声干扰和镜头形变造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在速度上优于基于链码的配准算法 ,准确率高 ,并且可以适用于未经过几何形变校正的图像的配准与拼接。  相似文献   
54.
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下亚段T-R层序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沙二下亚段划分为 3个三级层序 ,即沙三下层序 (SSⅠ )、沙三中层序 (SSⅡ )和沙三上沙二下层序 (SSⅢ )。SSⅠ和SSⅡ层序由湖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T R旋回 ,其特征是代表层序边界的不整合分布局限 ,湖进体系域厚度小 ,主要为细粒沉积物 ,退积式叠加 ;湖退体系域较厚 ,由进积式叠加的砂岩、砾岩和泥岩组成。T R层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层序形成早期的构造沉降和气候起主导作用 ,其基底快速沉降 ,湖水供应充分 ,湖平面快速上升。在层序形成晚期 ,沉积物供给和气候起主导作用 ,沉积物供给多 ,快速向前推进 ,湖平面下降。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因素对层序控制作用的转换促使其形成层序和体系域的边界。T R层序与三分层序之间的转换是由于层序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5.
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结构特征以及储层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 ,对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白垩系储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储层岩石为长石质岩屑砂岩 ,成岩作用进入早成岩B亚期 ;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残余粒间孔 ,另有少量的溶蚀孔及微孔隙。该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 ,呼二段中粗孔喉最多 ,呼一段次之 ,连木沁组多为中孔细喉和较细喉 ,清水河组为细孔、细喉。储层性质差别较大 ,呼一段、呼二段为中孔、中渗储层 ,连木沁组为低孔、低渗储层 ,清水河组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沉积相、古气候、压实作用及砂岩粒径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复杂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生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了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的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数学模型 ,并分析了上述 3种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对于水湿油藏 ,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液指数增加 ,重力则使无因次采液指数降低 ,而对含水率的影响与地层倾角有关。 3种因素均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对胜利油区大芦湖低渗透油田的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进行了实例计算 ,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7.
针对边水驱油藏的地质及开发特点 ,提出了边水调剖技术 ,同时对调剖井点的选择、调剖剂的筛选、调剖剂用量的确定、调剖施工工艺等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向优选的调剖井注入调剖剂 ,可以控制边水的侵入方向和推进速度 ,从而增大波及系数 ,提高最终采收率。 2 0 0 0年 5月到 1 1月 ,对高 1 0 4 5区块 8口井进行了边水调剖试验 ,共注入调剖剂 1 851 6m3。调剖后 ,内部井的含水率下降、产量回升 ,明显提高了区块的采收率。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 ,调剖增油超过 70 0 0t,投入产出比大于 1∶2。  相似文献   
58.
以可溶性聚酰亚胺为基质 ,经乙酸修饰后的钛酸丁酯为TiO2 溶胶前体 ,NMP为共溶剂 ,采用溶胶凝胶法可制得PI/TiO2 纳米复合膜。采用XPS、TEM和气体透气性能测试等手段 ,对复合膜的结构和H2 分离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复合膜中钛酸丁酯已转化为TiO2 ,PI与TiO2 两相结合完好。TiO2 以颗粒状均匀分布在PI基质中 ,其颗粒粒径约为 1 0nm。复合膜的H2 ,N2 和CH4 透气系数随着TiO2 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当TiO2 含量为2 2 3 %时 ,对H2 的透气系数为 1 4 .1Barrer,对H2 /N2 和H2 /CH4 的分离系数分别为 1 87.5和 1 4 3 .2 ,因此 ,该复合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H2 分离和回收膜材料  相似文献   
59.
运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原理 ,分析了河流类型及其形成发育特征 ,借鉴国内外有关冲积河流环境下的层序地层模式 ,特别是近海冲积环境下层序地层模式 ,并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建立了更具普遍意义的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 ,探讨了不同体系域的特征及其与河流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冲积河流相地层的体系域划分具有 4分性特征 ,即主要发育有低水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 ,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 ,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沉积特征 ,指出了各体系域对应的沉积体系及相类型。其中 ,低水位体系域时期以侵蚀下切、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 ;扩张体系域时期是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 ;高水位体系域时期以曲流河为主 ;收缩体系域时期是由曲流河向辫状河过渡。  相似文献   
60.
成功地给出了沉积微相边缘追踪算法和边缘线生成算法。根据相带连通边界井之间的位置关系 ,将每一口边界井的周围生成的一系列单元控制线连接起来就可以画出沉积边缘线 (相带线 )。单元相带线的形状是由 3个控制点的位置决定的。针对沉积微相图上各种错综复杂的微相叠合及接触关系 ,系统地归纳和设计了 2 0 0多条规则。应用这些规则和算法 ,可以准确地求出相带线的位置。特别是运用控制线单元的生成技术 ,用户通过鼠标在屏幕上拾取控制线单元的控制点就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同时 ,向量成图技术使得成果图件的复用、修改和再生成为可能。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计算机自动绘制沉积微相图软件的绘图效果能够满足地质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