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9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16篇 |
教育与普及 | 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7篇 |
现状及发展 | 913篇 |
研究方法 | 61篇 |
综合类 | 1010篇 |
自然研究 | 18篇 |
出版年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56篇 |
1996年 | 10篇 |
1994年 | 259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27篇 |
1979年 | 64篇 |
1978年 | 26篇 |
1977年 | 40篇 |
1976年 | 28篇 |
1975年 | 28篇 |
1974年 | 40篇 |
1973年 | 43篇 |
1972年 | 51篇 |
1971年 | 45篇 |
1970年 | 41篇 |
1969年 | 40篇 |
1968年 | 42篇 |
1967年 | 47篇 |
1966年 | 32篇 |
1965年 | 21篇 |
1964年 | 18篇 |
1959年 | 14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17篇 |
1956年 | 12篇 |
1955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脉冲电晕对燃煤烟气中NO和SO_2的脱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手烧炉燃煤所产生的烟气和高压脉冲电源,研究脉冲电晕放电对真实烟气中NO和SO2的脱除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脉冲电压和脉冲重复频率的增大,电晕对NO和SO2的氧化脱除量增大,但随烟气流速的增大(即处理时间缩短)而变小;负脉冲电晕对NO和SO2的氧化脱除量比正脉冲电晕的低;当氨浓度为SO2浓度的4~5倍时,氨本身对SO2的脱除效率可达到88%,但氨本身对NO没有脱除作用;在氨本身对NO和SO2脱除的情况下,脉冲电晕放电促使了NO脱除,但若氨不过量(能完全被SO2吸收),则放电对SO2没有进一步的脱除作用。 相似文献
952.
利用现有的一维问题精确解直接构造某些二维问题的近似解。以角域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样构造某些二维问题的近似解形式简单,又有足够的精确度,可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953.
提出了用模腔尺寸驱动塑件零件图来生成塑料模模腔的几何模型的设计思想。尤其是模腔尺寸的自动换算模块,不仅大大提高尺寸换算的速度,而且能有效地防止塑件制品的超差。还根据塑料模的特点,提出了变截面的扫描法。 相似文献
954.
提出了一种二维小波变换编码方案,使用塔形算法结构将图像沿水平与垂直方向分解成一组多分辨率子图像。根据小波系数的统计特性和人类视觉特性,对小波系数进行门限量化,推导了量化门限与量化间隔的计算公式,量化后的多分辨率子图像采用自适应分块编码进一步进行压缩。计算机模拟结果证明了本方案的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955.
讨论了一种冷轧钢带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该系统能测量钢带的宽度,检测边裂、孔洞和重皮等缺陷。研究了采用存储器地址映像技术和双体RAM总线切换技术设计的计算机接口,该接口能使数据的计算机输入和处理并行工作,省去了数据输入占用CPU的时间,解决了实时检测系统高速数据的计算机输入和处理存在的时间冲突的难题。 相似文献
956.
Diamond grains are the most abundant presolar grains found in primitive meteorites. They formed before the Solar System, and therefore provide a record of nuclear and chemical processes in stars and in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Their origins are inferred from the unusual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race elements-mainly xenon-which suggest that they came from supernovae. But the exact nature of the sources has been enigmatic, as has the method by which noble gase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grains. One observation is that different isotopic components are releas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hen the grains are heated, an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se components have different origins. Here we report results of a laboratory study that shows that ion implantation (previously suggested on other grounds) is a viable mechanism for trapping noble gases. Moreover, we find that ion implantation of a single isotopic composition can produce both low- and high-temperature release peaks from the same grains. We conclude that both isotopically normal and anomalous gases may have been implanted by multiple events separated in space and/or time, with thermal processing producing an apparent enrichment of the anomalous component in the high-temperature release peak. The previous assumption that the low- and high-temperature components were not correlated may therefore have led to an overestimate of the abundance of anomalous argon and krypton, while obscuring an enhancement of the light-in addition to the heavy-krypton isotopes. 相似文献
957.
Zhang Z Zhang ZY Fauser U Schluesener HJ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 CMLS》2008,65(24):4055-4065
Valproic acid (VPA) is a short-chain branched fatty with anti-inflammatory, neuro-protective and axon-remodeling effect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VPA in rats in which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 (EAN) had been induced (EAN rats). VPA
(300 mg/kg, intraperitoneally) administration to EAN rats once daily immediately following immunization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mRNA levels of interferon-γ,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 (IL)-1β, IL-4, IL-6 and IL-17 in the lymph nodes of EAN
rat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sciatic nerves of EAN rats, Foxp3+ cells were increased but IL-17+ cells were decreased during VPA treatment. Furthermore, suppressive and therapeutic treatment with VPA greatly attenuated
both accumulation of macrophages, T cells and B cells, and demyelination in sciatic nerves, and greatly reduced the severity
and duration of EAN. In summary, our data demonstrated that VPA could effectively suppress inflammation in EAN, suggesting
that VPA could be a potent candidate for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neuropathies. 相似文献
958.
给出了不相交差族的3种新构造方法:利用循环的B(k,1;v)(即CB(k,1;v));利用循环的GDD及半循环的frame;当p≡5(mod12)为素数时,Z5p上的(5p,3,2)-DDF有一种特殊的构造方法.并得到了参数为(v,3,2)和(v,4,3)的不相交差族的一些新结果. 相似文献
959.
摘要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开始,中国运用阴阳、五行等思想解释健康和疾病,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科学”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CTM)”。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医家对中医按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了整理、消化和吸收,使之切合于当代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传统中医(TCM)”。中医在16世纪就为西方有所了解,尤其是针灸,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曾风靡一时。但接着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现代生物、化学、医学的兴起,中医在西方受到了冷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传统中医再次在欧洲和美国大受欢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传统中医在临床上的效果,而是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有的生化医学。传统中医,特别是针灸,在西方得以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欧洲的环境主义和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主义的背景分析,解释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在这一思想大趋势中进入到西方社会。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医”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性的整理和吸收,这使得它比较容易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西方文化所接受。“传统中医”当今在西方受到欢迎,这一奇特现象当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