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9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应用Glenn正交发光光度法测定血中咖啡因的含量,正交多项式为φa(λ),波长点数为5,波长范围260nm~280nm,波长间隔Δλ=5nm,中心波长λm=272nm,不相关吸收被减小到可忽略不计,正交多项式(P2)与不同浓度的咖啡因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方法的实验平均回收率为99.8%,变异系数0.39%.本方法适合于常规药物分析和法医中毒分析.  相似文献   
212.
合成了Mn(Ⅱ)、Co(Ⅱ)及Ni(Ⅱ)与双(苯基亚砜)丙烷(bphsp)和α-双(苯基亚砜)丁烷(α-bphsb)的系列固体配合物:[Mn(bphsp)3](ClO4)2、[Co(bphsp)3](ClO4)、[Mn(bphsb)3](ClO4)2、[Co(bphsb)3](ClO4)2及[Ni(α-bphsb)3](ClO4)2等,并用元素分析、电导、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磁化率等手段对上述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13.
采用济宁电厂二级除尘灰处理分散黄模拟染料废水,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脱色机理.结果表明,在强酸或强碱性条件下,当粉煤灰的投加量为20.0g/L,搅拌反应80min时,脱色率可达到90%以上;脱色的机理为粉煤灰表面的活性点位以及未燃尽的残余碳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14.
围岩压力的确定一直是隧道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重点,而黄土隧道的工程特性与其他岩质隧道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深埋黄土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通过对深埋黄土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明确了松动圈的定义,推导了松动圈的表达式,提出了基于松动圈理论的深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并基于现场试验实测数据与既有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以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松动圈为塑性区的内圈,是塑性区内切向应力小于初始地应力的部分;黄土隧道的松动圈较普通巷道和岩石隧道的松动范围大得多,更易受隧道开挖影响;基于松动圈理论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与其他计算方法相比较,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接近且存在一定的安全储备,使用该方法对深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进行计算是可行的,基于松动圈理论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更适用于深埋黄土隧道这种有一定自稳能力的软弱土质围岩隧道。  相似文献   
215.
为研究新延安隧道层状页岩的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分析层理面不同倾角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本文分别进行了不同层理角度下的室内单轴压缩、三轴压缩和巴西劈裂试验及数值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峰值强度随倾角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抗压强度呈“U”型趋势,弹性模量呈“V”型变化。通过大量数值模拟试验拓展了室内试验范围并分别拟合了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倾角变化关系式;围压的增大弱化了页岩各向异性,但随着围压的不断增大弱化程度减小;黏聚力对层状页岩强度的弱化程度远远大于内摩擦角;抗拉强度随倾角的增大逐渐减小;倾角不同层状页岩的破坏模式也不同,单轴压缩时,0°为张拉破坏,30°~60°时发生由弱面控制的沿层理面发生的剪切滑移破坏,90°时产生劈裂张拉破坏。三轴压缩时不同层理面倾角的页岩试件主要发生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216.
研究H—,—O—,F—三种基团在Ti3C2表面的吸附,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计算吸附后结构的电子性质和量子电容. 结果表明: 3个相邻C原子中心处的正上方是最佳吸附位; 基团吸附可调制Ti3C2的电子结构; Ti3C2表面吸附H—基团的量子电容提升效果最好, 且在负偏压下具有较高的电荷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